close

怪獸芬 

自從當媽之後,自我介紹時總是離不開把孩子也介紹進來。有一天,猛然想到,如果撇開介紹自己的工作,介紹孩子,我到底該怎麼向別人介紹"我"呢?

記得剛生完兒子從醫院回到家後,因為不習慣生活中多了個極需要被照顧的小人,我開始緊張地提醒自己,千萬別忘了那個連呼吸都在一起的小baby已經離開我,獨立在外了。依稀記得就是從那時起,我開始給自己當媽媽這個角色很多標準,也給當爸爸的老公不少標準。我變得神經兮兮,變得把兒子擺在"我"之上,"大大"兒子與"小小"我。兒子醒著,陪兒子。兒子睡著,偷偷摸摸地吃飯,做家事。兒子生病,擔憂地無法入睡。很多時候,即使老公貼心地想幫點忙,我也毫不猶豫地拒他於千里之外,只是因為覺得除了自己,誰也做不好。

除了自己給自己的標準外,還希望符合一般人眼中的「好媽媽」標準、婆婆眼中的「好媽媽」標準、媽媽眼中的「好媽媽」標準,一時之間,我有好多「應該」依循的標準。壓得我喘不過氣,殊不知緊跟著而來的是,暴躁的情緒。並且也在不知不覺中,讓自己成為了全家的喜怒哀樂開關,我心情好,全家開心;我脾氣一來,全家倒楣。 

記得那時候,我最喜歡被人稱讚為「好媽媽」,自己也努力地追求獲得稱讚,努力地想把兒子養成別人眼中的優良模樣。我忘了自己已經在兒子出生剪斷臍帶那一刻,與他完全分離了。還硬是要把兒子扛在身上,彷彿兒子得到的所有讚美才是對於我這個人的肯定、也才是我生存下去的動力來源。當聽到媒體說、看到書上教養專家說,他的教養方式讓他的孩子多麼優秀、專家的小孩做什麼、學什麼才藝,我就會毫不猶豫地換專家的方法對待兒子或是帶著兒子去該去的地方報到。然而,大多數時候,兒子的表現結果往往與專家的孩子不一樣。這時,兒子再也不是扛起我「好媽媽」招牌的利器,沮喪排山倒海而來。每次巨大的期望一旦破滅,剩下的就只是與兒子間不斷的親子衝突。反覆的親子衝突成了我與兒子相處的常態,我不懂,我的好意怎麼兒子不願意聽從

「......嬰兒必須成長,他必須從母親的子宮、母親的懷中脫出,最後他必須變成一個完全獨立的人。母愛的本質就是照顧兒童生長,而這又意味著要兒童與自己分開......」

「......在母愛中,兩個原來一體的人變成兩個。對於兒童的分離,母親不但要容忍,而且心中必須具有這種希望,必須支持這種分離。只有到了這個階段,母愛才變成了如此困難的任務,它需要母親不自私,能夠給予一切,並且,除了被愛者的幸福,不要求任何回報......」*

初初在書上看到這段話,我如五雷轟頂般地驚醒,「原來我跟兒子從不曾分離」「原來衝突來自於我忘了兒子是個獨立的個體」「原來我把自己單方的期望加在兒子身上了」!

然後自問,那麼把兒子從期望中拿走,我是誰?那麼把「好媽媽」的標籤拿走,我到底是誰?

於是,我開始細細思考,自己在乎的事為什麼在乎、自己真正喜歡什麼、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做的又是什麼,我開始認真地每天給自己一點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與兒子有衝突時,我開始練習面對自己的情緒,試著把事情的歸屬劃分清楚,我開始試著把自己的好意好好說給兒子聽,這樣一來,給自己選擇的機會也給兒子選擇的空間。

我發現,我的情緒不再胡亂飛舞,我的情緒不再主導家裡的氣氛。我發現,我越來越不需要跟在兒子身邊管東管西。我發現,我真的越來越快樂。

現在的我不再追著虛幻的「好媽媽」,我只認真地問自己要什麼,認真地愛孩子,認真地過生活。

*引用自《愛的藝術》佛洛姆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y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