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o述師.png 

我很清楚自己與別人的不同,我看事情的方式不一樣,我的反應也比較激烈。」

這是上週我看的外文書《ADHD & Me》(直譯:過動症與我)裡的一段話,作者Blake E. S. Taylor17歲時,決定為美國400萬名過動症病人寫下他的經歷與抗病心得。他在書裡如此自白,我雖沒有過動症,但也心有戚戚焉。

過動症讓Blake欠缺注意力、衝動、沒有組織力、過動,而導致他遭到誤解、欺壓、指責與排擠;我們也有因為自己獨特的原則與人格特質,而無法走入人群,或身在群體中仍覺得寂寞的時候。

容易分心、喜歡搗蛋的Blake,在實驗課、體育課或做報告等需要分組的時候,通常是同學們的最後選擇,別人閃避的眼神、冷漠的態度,在他心上留下深深的烙痕,以致他在舞會上一再拒絕同學們基於善意的邀舞。

我對友誼的態度很悲觀,即使別人一開始願意接近我,最後還是會想遠離我。所以我建立一種保護機制,在別人孤立我之前先孤立自己。」

Blake曾經如此難以信任他人、如此孤離。

但等他成熟一點時,他知道自己的社交能力低落是因為疾病的影響,他決定先學會愛自己,然後藉由主動和人打招呼、強迫自己和別人共進午餐、多參與社交活動等方式,讓別人能明白他是友善的、是希望加入他們的,並且培養某種專長,來博取大家的尊重,明白他也有能力對大家做出貢獻。

Blake努力克服先天弱點、扭轉命運的過程,似乎也能作為其他人醫治心病的借鏡。

村上龍在其著作《興趣無用論》的工作與讀書〉一篇中也提到,曾有職業選手因為發揮不了平時的水準而苦惱不已,最後卻從與死神搏鬥的病童所寫的日誌中獲得感動,而得以捲土重來。另外,他也建議,企業家需要看的不只是經濟學家的著作,也可從論語中找到顛撲不破的經營哲學;研發精密機器的技師,可從古典文學獲得啟發;也有人和父母的關係惡劣時,看了玫瑰栽種法,接觸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最後使心靈得到救贖。

電影《街頭日記》(Freedom Writers)中,高中老師艾琳‧古薇爾(Erin Gruwell),自費購買《安妮的日記》送給班上學生閱讀,讓這些出身貧困、生活在幫派槍火與家庭暴力下的孩子們,從一樣也遭受環境壓迫而失去自由、看不到未來的安妮身上找到共鳴,並相信透過文字,可以把自己的故事、精神留存下來,而找到超越困境的力量。

生物學家達爾文也從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發表的《人口論》(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悟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促使演化論誕生。

在原有領域徘徊,百思不得其解之時,就要小心自己陷入窠臼中了。這時不妨跳脫出來,呼吸一下另一個領域的新鮮空氣,說不定靈感就油然而生了。

石角完爾先生在《創造驚人成就的猶太式學習法》裡提到,猶太人認為追求知識就是接近神的唯一管道。《與神對話》裡則說,神最常使用感受(feeling)、思維(thought)、經驗(experience)這些方式來與人溝通,「當以思維溝通時,我往往會利用影像和畫面……你對一件東西的經驗和感受,代表你對那件東西事實上和直覺上所知的事」,最後一項選擇才是語言(words),因為語言是最容易被詮釋錯誤的媒介。

我把以上解讀成,萬事萬物中都有其深奧的寓意,只要細心體會,就能有所體悟,就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指引。然而,我們容易對長久接觸的事物感到疲乏,以致感知失去敏銳度,若讓身體或精神上換個環境,通常就能突破思考障礙,而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成功的人都很健忘:活腦50個新習慣》的作者米山公啟也認為,總是閱讀同一類型的雜誌,就等於是限制了資訊來源。因此他建議,若是男性,就請購買女性雜誌來看,而且不看目錄、不翻閱內容就直接購買,閱讀過去從未涉獵的女性雜誌或美食雜誌之後,說不定會意外地發現其中有許多與自己工作相關的內容,而給大腦帶來新刺激,或許就能因此激發出前所未有的創意喔!

我想,即使手上的書,並沒有與自己的問題或工作相關,能接觸新的領域,也等同接觸世界的另一面,光是這樣也很有收穫,不是嗎?所以,今天也到「別處」看看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ymau 的頭像
    shymau

    愛閱讀,就是我的Style

    shy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