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心裡雖然了解,但情緒卻過不去」

小C四歲。

有個小他一歲的妹妹。當妹妹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媽媽曾因為緊急流產而被迫要住院安胎一個月。而且決定住院當天,原本媽媽只是定期的產前檢查,完全來不及事先告知他。所以,那天小C跟平常一樣去上幼稚園,回家時突然變成外婆來接,然後就直接回外婆家。沒有人好好地跟小C解釋這件事。

從那件事之後,小C變得沉默寡言,看得出來凡事都忍著不說。媽媽有個朋友是心理諮商師,她看了小C的樣子跟媽媽說,感覺上小C太壓抑自己的情緒了,建議媽媽要讓小C能安心哭泣。

於是,他們來到我這邊。

小C那天是第二次來。記得第一次回家後,他已經能跟媽媽撒嬌說要抱抱,對於這樣的進步,媽媽很高興。但是,小C仍舊一個人揹負情緒,強忍著情緒不哭泣,連撒嬌的哭泣都不會。治療第二次的那天,媽媽抱著的他,還挺著身子,感覺上有點排斥。明明終於能獨占媽媽,好好撒嬌了,小C卻仍舊在忍耐,看到小C這樣,媽媽感到有些無助。 

此時,我們換了個人抱他,試圖要讓他鬆軟下來,然後請媽媽跟他說說,緊急住院那天的事。小C看到媽媽這麼用心詳細地解釋,放聲哭了起來。他說:「我還以為再也見不到媽媽了」「我好擔心不知道媽媽怎麼了」「我想,如果不當個乖孩子,媽媽就回不來,所以一直跟自己說。一定要當個乖寶寶」。

這時,我們讓媽媽再抱抱他。我們猜想,今天這樣應該還是不夠,小C仍舊無法放任自己盡情地向媽媽撒嬌,他仍舊會壓抑忍耐自己的情緒。果然,直到小C能全然向媽媽表現情緒哭泣時,已經是之後的事了。 

即使如此,我們感覺到這一天的小C的心變輕了,媽媽也針對小C在乎的事情好好說明並給予安慰,母子倆的心情似乎能有所連結了。原本打算當天就此結束諮商。孰料,之後,媽媽對於今天進行的方式仍有所不安。

她說:「我今天知道該怎麼抱他了,今後只要跟小C有關的事,我都會盡量在事前跟他說明。小C也說他明白了。但是,對於那天緊急住院的事,今天沒有說清楚,如果就這樣草草結束,會不會讓小C又回復原狀呢?」

看來,小C雖然因為受到安慰,已經願意放心哭泣,我想他的心情應該已經受到照顧。但看著小C這樣,媽媽仍舊擔心他的心裡仍有其他創傷。

在此,我要跟大家說明,這裡有兩個療癒諮商時容易陷入的陷阱。也是親子間鈕釦容易扣錯的地方。真是謝謝小C的媽媽提出疑問。 

首先是「事前已經跟孩子說好,但……」的這個陷阱。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孩子已經在事前聽懂大人的說明也已經做了承諾了,可以說大腦已經非常理解了。但是,一旦到了事情發生時「心裡雖然了解,但情緒卻過不去」這樣的情況仍舊是會發生。

雖然,我們為人父母的,非常能夠理解「要讓孩子盡量哭泣」「讓孩子盡量鬧脾氣沒關係」「不聽話也沒關係」。但是實際上

當孩子放聲哭泣時,又覺得很受不了;

孩子發脾氣時又感到心煩氣躁;

孩子總是不聽話,凡事說不的時候,又想大聲制止。

要記住,理性與情緒從來都是平行線。而且,事實上,只要對此稍稍有些理解,就會讓教養輕鬆許多。此時,只要引導孩子多說說原因與狀況,對孩子可能無法遵守事前約定,有所心理準備,對於教養會有很大的幫助。

但是,一旦情況發生,父母總會感到不安,會感到無助,情緒就會大大被激起。我們大人對於自己做不到的情況很能理解,但是像小C這樣努力地忍耐著情緒,即使外表看來很正常,平靜的表情下,內在的情緒其實已經相當滿溢了。也因此,在我們開始療癒的抱抱治療後,小C才會一口氣將情緒全數傾倒而出。 

當孩子一下子把情緒都傾倒出來,父母很容易覺得「孩子哭成這樣,心裡一定還有很多委屈」,這就是第二個陷阱。

現在的教養方式多是不讓孩子哭泣的教養方式,因此孩子們長久以來是忍耐著不哭泣的。當我們跟孩子說「不要忍耐情緒」「想哭的時候盡量哭沒關係」時,孩子就能安心地發洩情緒。而且,一開始他們會哭得令人驚訝喔。那是因為,之前受傷的事件太難過,所以才一股腦地爆發。此時並不是「因為好苦才這樣哭泣」而是「忍耐著想哭的情緒滿溢出來了」。

只是當媽媽對此感到不安時,就會無法承接孩子的情緒,此時,孩子就會陷入不知道該不該哭泣的糾葛裡,因為這樣,孩子就會哭得很苦,而媽媽也會無法忍耐。雙方仍舊處於壓抑的狀態。 

所以,如果想讓孩子能「學會撒嬌」,媽媽就要也同時學會「讓孩子撒嬌」。不過,由於有不少媽媽自己也不會撒嬌,所以應該要慢慢學會「讓孩子撒嬌」而不躁進,萬一一時做不到,千萬不要又給自己貼標籤說「我不會讓孩子撒嬌,真是糟糕的媽媽」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y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