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華
國立陽明大學 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公共衛生研究所 教授
家庭醫學專科醫師

undefined

在網路資訊充斥的時代,為何還需要另一本醫學常識的科普書?既是專門知識,就不需要科普;既是科普,就不需要談感想;既是感想與體驗,那就等有需要時再查搜尋引擎「大神」就好。事實上,這樣的線性論證缺了點閱讀身體的快樂(只把書當成健康手冊),也缺了點科普書在吸收知識之餘,在人文與知性上的啟發。
這個現象從一個比較大的脈絡來說是醫師作家的缺席。事實上,台灣從戰後以來一直有醫師兼攝文藝,從1950年代的醫學生王尚義,1980年代的醫師編輯王溢嘉,到1990年代的曾貴海、侯文詠、江自得、陳克華等詩人散文家,有其傳承。日本也不例外。作者久鉡部羊是中生代醫師作家。他出身外科,受過麻醉訓練,之後因機緣進入外交部服務,陸續在沙烏地阿拉伯、澳洲與巴布亞新幾內亞服務,實際從文明到荒野場景體會身體的原初互動。回國後他轉往高齡醫療,在健檢中心工作,從事在宅醫療服務,累積與年齡不相襯的豐富閱歷。他長期以小說方式描寫醫療相關議題,從醫界亂象到人生體驗,著作等身。其中,「無痛」系列從感官經驗出發,反省醫學與自我的接點,近著《有一天你也會》小說集中藉六個故事探討臨終與身後種種事,為面臨超高齡社會與善終課題的日本提供發人深省的動人篇章。
相較介紹社會議題導向的作品,《醫學鍊金術》屬性上為「醫療系」,是作者「醫學概論」的授課教材。平心而論,這類健康與人生的課在台灣也不少,但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醫療科普書不僅在介紹醫學,更呼應日本人好奇身體與自我,好打聽的慣習,側重身體症狀與感知。且不談暢銷多年的「單語」系列(像解說人體骨頭字源的「骨單」)或者是腦力開發書籍,在一般醫學的書架上也固定有理解症狀,掌握身體的參考書。這些書固然也有根有據,但重要的是它們整理看似不特定的症狀,教育病人如何一步一步透過閱讀觀照自己,超越那些「兩種文化」打轉,用大論述分析醫療,但缺乏具體實務資料的大部頭作品。如果你家裡還沒有這樣的書,或許《醫學鍊金術》可以考慮。
但是,這本書該放在哪裡呢?回歸身體,我建議兩個地方。一個是浴室。當你一無遮蔽,準備舒舒服服地忘記自己時,這本書讓你一分一寸重新感受醫學的身體本源。另一個地方是廁所,在等待排泄的尷尬時刻,這本書的奇思怪想會讓你忘卻身在何處,又不至於長篇大論到讓你產生便秘焦慮。
最後,這本書畢竟為日本人的身體與社會所寫,裡面的「梗」具有文化特殊性。除了共通的身體構造之外,《醫學鍊金術》與本地讀者最直接的話題是書中常提到的「人魔」醫師(Hannibal Lecter,也是書裡的萊克特醫師)。對此短小可口的身體與社會「散壽司」,或許最好的做法就是像萊克特醫師一樣,冷靜的,帶點愉悅與驚喜的,一篇一篇地讀進身體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y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