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令5.png

【不結束掉未完結的童年記憶,就無法解決問題】
據說我們約在七歲的時候就大致決定好了人生的方向。
身處在什麼樣的文化下、有怎樣的家庭環境、被父母親以哪些話語及態度來對待、受到怎樣的關愛等,都會對之後的人生產生極大的影響。
例如若是生長於經濟較富裕的家庭,雙親的精神面都非常穩定,以充滿愛的態度來扶養孩子,孩子也會長成在精神面上很穩定的大人。
可是若雙親不合,家庭中否定與謾罵聲四起,經濟也不穩定,不給孩子買他想要的東西,不關愛孩子、對孩子置之不理,連孩子本身的存在都否定時,這個孩子將來在精神面上就會變得不穩定。
因為我們的大腦會配合事情的衝擊度,將那樣的體驗記錄在五感(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中。然後若是遇到了類似的情況與人物時,就會啟動迴避的能力。
每次出現到類似的情況與人物時,大腦就會發出「危險!逃離開這個人」的指令,為了迴避危險而本能地發出「恐懼與不安」。
若說得簡單些,就是「心理陰影」。
發生在童年時期的衝擊性事件,會被記憶在大腦的海馬迴中,每當遇上類似的人物與情況就會閃回(如壓下重播鍵重放記憶般,想起當時的感覺與情緒)。
那樣的情況即便長大成人後仍會持續。
所有人無論大小事都會有些心理陰影。
那是為了要守護自己才發動的迴避危險能力,即便是碰上不用發動的情況,也會自動發動,所以給很多人造成了煩惱、困擾。
例如眼前的人明明沒有要傷害自己,卻莫名將他與存在過去記憶中、會暴力相向而令人恐懼的父親形象重疊起來,出現了害怕、膽怯、畏縮,無法將想說的話說出口的現象。
即便告訴他眼前的人是令人感到安心、安全的,但只要他本人還處在心理陰影記憶閃回的狀態下,出現身體不停抖動、想逃跑的迴避危險反應,就怎樣都是束手無策的。
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現象,正表示在本人的大腦中,至今因「恐怖父親」的體驗所起的恐懼尚未終結。我們就稱此為「未完結」。
那麼為了在不用發動迴避危險反應的情況下不發動這反應,我們該怎麼做呢?那就是必須解除大腦的自動程式,亦即解除「在這樣的情況下面對這樣的人時就迴避危險吧」的反應。
若是用「切斷、解除過去未完結的恐怖記憶與眼前現實的連結」這種說法會比較好懂吧。
要解除那樣的程式,其實就必須要療癒在童年時期所留下的記憶,而那些記憶就是未完結的受傷體驗。
要結束掉「未完結」且沒受到療癒、就這樣殘留下來的記憶。
只要結束掉「未完結」,冒出恐懼與不安記憶時的反應就會漸漸消失,最終問題就會自然而然地從眼前消失了。
《解除束縛你的「禁止令」:找出藏在傷害裡的「好處」,修復千瘡百孔的心》.大鶴和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y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