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在科學領域中,是一門經常隨著時代變化的學問。
綜觀醫學史,可發現人們常嘲笑過去的醫療方式。現代醫師認為中世紀的醫術令人匪夷所思、中世紀醫師則輕蔑古代的醫術。
這樣看來,現代醫療技術也很有可能會被未來的醫師嘲笑吧。
或許有人會說,現代醫學有科學根據,故不會發生這種事。然而,中世紀的醫療也有一定程度的科學根據。
舉例來說,莫札特(1765~1791)是由於不明原因發燒與出疹而死亡,卻有記錄顯示他曾接受過「放血」治療。
所謂的放血,是將靜脈切開,放出內部血液的療法。有時甚至可以放到一公升左右的血量。
當病患已經全身發熱、相當衰弱,治療時卻還要放掉那麼多血液,現代人應該會覺得莫名其妙吧。
然而,當時這種作法確實有其「醫學根據」。
古羅馬醫學家蓋倫(130~200)曾提出四大體液說,而由此發展出來的「體液病理學」即為放血療法的依據。
當時的醫學認為,體內的四種體液(血液、黏液、黃膽汁、黑膽汁)失去平衡時就會導致疾病產生,
而一般認為使其失去平衡的原因,是外部入侵的「毒素」。
為了把「毒素」排出體外,會開給病人瀉藥,並進行放血。
當時的人們相信,這是有醫學根據的治療方式。
現在的我們,對於現代醫學的「科學性」深信不疑。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雖然和體液病理學比起來較合理,但仍有許多未解之謎。
舉例來說,為什麼打點滴會有效果?
至今醫學仍無法完整說明。對脫水症病患來說,打點滴固然有效,但對於非脫水症的病患,有時點滴居然也能起作用。
究竟是因為點滴真的有治療效果,還是心理因素讓病患「打點滴後覺得舒服多了」呢?
對非脫水症的病患來說,點滴不一定有治療效果,甚至還會造成「心臟衰竭」或「腎臟衰竭」等病患的身體負擔。
點滴幾乎就是水,除了水之外只有少許葡萄糖及電解質。就算有人說點滴能補充卡路里,500ml點滴也只有100大卡,連一塊巧克力的一半都不到。
相反的,把水注入血管後會使血液變淡。
本來就有貧血傾向的老年人,打點滴後血液反而更稀薄。
與莫札特的放血治療相比,可謂五十步笑百步。
臨床現場常碰到老人要求我們幫忙打點滴,這或許算是人們特有的「成見」吧。
我總覺得常對自己的健康感到焦慮的人,特別容易困於這類成見中。
一百年後,未來的醫師說不定會對打點滴嗤之以鼻。
「廿一世紀似乎還曾有過一種把水注入血管的野蠻療法,叫做『點滴』」。
本文摘自《醫學鍊金術:謊言與異端的醫學講座》/世茂出版
世茂看書網https://goo.gl/WLBhTo
博客來https://goo.gl/8bYNGK
金石堂https://goo.gl/LcxQua
誠品https://goo.gl/gniSce
讀冊https://goo.gl/8gy6is
各地實體書店皆可洽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