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台南地方法院少年法庭庭長 謝瑞龍
關懷婦幼律師 賴芳玉
文◎長谷川博 心理系教授,專攻心理療法、犯罪心理、人格障礙
一前年,我曾對因行為不良而被送至少年拘留所的孩子,做了教養的實態調查。把這份報告與同年的一般高中生相比較,可以看出「寵壞論」被否定的結果(「寵壞論」是指「壞孩子是被寵壞的說法」)。例如,在「你曾經被要求長時間端正坐好,沒坐好就被罵」的問題中,拘留所少年(男子)中,有25.5%回答「有」,而同年齡的一般高中生(男子)只有9.8%。其他,在被言語羞辱等相當於心理虐待的許多項目中,這兩組的差異就更顯著了。所以,不良少年們是單方面被罵,絕對沒有被寵壞。
大前年,日本律師聯合會調查數千件律師們處理的少年事件的紀錄。在這裡所呈現出的是,犯罪少年的父母大多表示「我家對孩子的教育是很嚴格的!」相反的,在少年這一邊,則覺得父母的管教宛如「虐待」。雙方對親子關係的理解方式上有著很大的鴻溝。
管教,一方面是教出了「危險的好孩子」,同時另一方面則教出了「不良少年」。這兩者的不同究竟是從哪兒產生的?教導孩子明辨是否善惡是教養的任務,話雖如此,卻創造出了不會判斷善惡的孩子,真是讓人很難理解呢!
我想,這應該和訓斥方式有關係。就像之前所說的,管教的強度是無法測量出來的。簡單來說,不良少年的母親們都很熱心於「笨拙的教養」。所謂「笨拙的教養」是指只注意孩子「不令人滿意的地方」,卻遺漏能夠認同的好的部分。就這樣,在「笨拙的教養」與問題行為之中,創造出非常固著的循環關係。無論提醒多少次,總是會有孩子一直重覆犯相同錯誤的孩子吧。這全部都是因為陷入了「教養的惡性循環」之中了。
因為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我用圖示來做更清楚的說明。
成長中的孩子,經常會做出大人不喜歡的行為,而這卻是他最自然原始的樣子,如果父母一昧地熱中管教的話,小孩就只能一直處於被罵的狀態。在「責罵」之中,總是包含了否定的字眼。例如:「你不行。」「笨蛋!」「都說了這麼多遍還不懂!」「你讓媽媽很煩惱耶!」……。此外也讓他看到媽媽焦躁的表情、無視他存在的樣子。小孩如果常常看到這樣的訊息,就會加深「我是個不好的孩子。」的想法,而在孩子心裡種下「我是個壞孩子」的信念。
信念可以動搖孩子,而且人們常在無意識中做了與自己信念相合的事情。如果認為「自己是壞孩子」的話,那麼就會選擇與其相符的行為了。孩子並不會想「因為被罵是不好的,所以再也不做那樣的事了」,反而是又做了相反的事。然後又被罵,於是更補強了「壞孩子」的信念。一旦進入這個惡性循環,就很難從中脫離。
最重要的是,要反覆地讓孩子感覺到自己「不是壞孩子」。但是如果阻礙了這個機會,孩子就會不斷地犯錯,而媽媽的罵聲就不會間斷了。唯有堅持慢慢控制自己責罵頻率,多說些認同孩子的話,這樣才能讓孩子脫離惡性循環。
你說,孩子沒有可誇獎的地方?那麼,即使找不出可誇獎之處,平時只要溫和的對孩子說話就可以了。但我想,這對已經罵慣了孩子的媽媽而言,不是忍耐一下就可以完成的吧!
究竟該怎麼做呢?就要請各位參看本書的後半部。總之,先從「稍稍放鬆管教的手」開始。請想想管教對孩子將來所產生的弊害,停止管教實在是刻不容緩的事。
本文摘自《壓力鍋下的孩子──都是規矩惹的禍》一書
世茂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全省各大書局或網路書店皆可買到。
即將於九月27日發行上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