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457.JPG 

 怪獸芬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

這句話曾緊緊地像個緊箍咒般套在我的頭上,每當我想要放鬆好好跟孩子一起過生活,它就發作,讓我慌張地趕快把孩子趕到似乎是他該待的位置。

於是乎當年的我,拿點字卡試圖教小小三個月的兒子認字學數學、買昂貴的英語教材給兩歲小小的兒子、送小小的四歲兒子上YAMAHA音樂班、上珠心算班。幸好,惟獨一件事我沒做過,就是把孩子當成孩子,跟孩子說奇怪的娃娃語、刻意把知識分等級、或是閃避解釋大人的言行舉止給他們聽。

就拿跟孩子傳遞知識這件事來說,我一直以為,親子間的聊天或是親子共讀時書籍的選擇其實是可以有深度的。父母不需要因為孩子年紀小就主觀判定孩子不懂而刻意閃避某些話題。在我們家是什麼都可以聊的,我們喜歡的、孩子們喜歡的、甚至是社會現象也都能聊(當然,平常在家看電視時選擇的媒體很重要)。因為聊天時沒有標準、沒有批判,所以發言的人與參與說話的人沒有壓力,話題自然就很豐富。

親子共讀時,除了孩子們的中文讀物之外,有時也會有我喜歡的書籍分享。這時可能就會有英文或是日文的繪本出現。刻意選擇分享其他語言的書籍,其中一個原因在於,我想把透過不同語言獲得不同訊息的有趣之處傳達給孩子。所以,這時就不會把重點放在語言教學(事實上,我也不會教),而是只隨口唸唸原文(其實總是結結巴巴的)再講成中文,因為語言學習不是我的出發點,我希望的是與孩子分享好玩與新鮮的訊息。

堅持這麼輕鬆,是因為我覺得身為大人的我們,應該要傳達給孩子的是,當自己獲得了訊息可能可以怎麼思考,以及實際體驗學會了另一種語言的好處。如果要問為什麼我不急著在聊天時義正詞嚴地給個所謂的正確的價值觀,或是在孩子學習語言時拼命地要求孩子做練習、檢視發音標準程度,那麼我可以這麼回答:「我只是想種一些種子在孩子心裡,不急著要立刻看到哪一顆冒出新芽。」

記得有幾年,因為工作關係,總是不斷地讀七田真的日文著作。屏除他那倡導早期開發幼兒右腦的觀念(這會令我焦慮),最能讓我信服的是,他讓自己女兒學習語文的方法之一──每天早上聽10分鐘的英語錄音帶。他說,「不必要求孩子把錄音帶的內容背下來,也不要求孩子要理解,只要在孩子玩耍時,當作背景音樂播放即可。錄音帶的內容要是孩子生活中能用的。這個方法的目的在於讓孩子對語言建立熟悉感,培養一條英語頻道。」據七田真說,他的女兒在這樣的學習下,在大學畢業前英語能力並不特別好,直到出國唸書時才發現自己比其他同學更快聽得懂、更快說得出英文,其原因可能在於從小聽英語錄音帶的結果。這個作法像不像種了一顆種子,不求短時間內的快速回報呢?

一天晚上去參加《殺戮的艱難》一書的新書發表會,對於是否急著馬上要所有的人決定自己是否要支持廢死的提問,作者張娟芬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她說,那不是她出版這本書的目的,她只是希望放個問號到每個人的心裡,當人們再遇到這樣的問題時,能停下腳步,好好的想一想,這就足夠。

面對孩子,身為照護養育者的我們總會有諸多壓力與期待,當焦慮出現時,如果我們也能以種一顆種子或是放個問號在孩子心裡的心態,應該就能讓我們有機會停下腳步以更宏觀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件事。

 

如果您對於七田真如何教寶寶說英語感興趣,可以參考以下這本書。

 coverImgL0094300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y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