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e.png 

《下弦之月》是一部我很喜歡的電影,這部電影是從矢澤愛的同名漫畫改編而來,主要演員有成宮寬貴(飾知己)、栗山千明(飾美月)以及HYDE(飾亞當)。但比起漫畫,我更喜歡這部電影,因為:

一、比起漫畫,電影顯得沉穩許多,不似漫畫多了點活潑、逗趣,既然是要描述悲戀、懸疑的情結,那麼氣氛就應該要沈重到底才是。

二、改編過後的電影去除掉了亞當吸毒的部分而將之改成了酗酒。雖然兩種行為都不是很好,但比起來,我還是比較無法接受吸毒。特別是亞當的死法,如果是像電影中那樣因為承受不了思念而跳樓自殺的話還淒美一點,但如果是注射毒品過量而死的話就愚蠢了。(而且,就私心來說,我也不喜歡看hyde演一個毒蟲,我寧可看他跳樓自殺  )

三、電影的基調色彩是我很喜歡的黑色與藍色。如果是看漫畫的話會覺得不論是亞當還是美月都是身著白衣或白裙,一身純潔的象徵,可是在電影中,hyde是一身的黑,美月則是一身的藍,再加上整個空間的布景、配色,就更能帶出這部電影的幽冥與冷。(而且我真的認為黑色比白色更適合hyde  

四、這部電影的導演實在太有眼光了,竟然會挑中hyde來演亞當,如果不是因為這樣,我也不會想看這部電影吧 (←—純粹是hyde命在發作)

可是,這部電影並沒有在台灣上映(不過同樣是改編自矢澤愛漫畫的《NANA》卻有),所以當初為了要看這部電影還真是花費了我不少心力,終於,在我去日本遊學的那年冬天給我買到了這部電影的DVD

 

這部電影的故事大綱是:

一個女大學生美月在她19歲的生日Party上發現了男友知己劈腿自己好友,氣憤的她於是一個人離開會場遊走在夜晚的街頭。走著走著,她聽到了一陣樂聲,那是她自小以來就在腦中盤桓不去的音樂,隨著樂音,她來到了一棟古老的洋房,在裡頭,她遇見了一位來自英國的搖滾歌手——亞當。美月與亞當一見如故,當她向他泣訴著父親外遇、母親自殺、男友劈腿的傷心事時,亞當什麼也沒說,只是抱著吉他默默的演奏著那首早為美月所熟悉卻不知其名的樂曲。在洋房相處的兩星期中,美月漸漸地喜歡上亞當,但有天,亞當卻不見了,只留給美月一則訊息——如果在今晚月亮消失之前妳能來的話,我就帶妳走。當晚,就在美月前去與亞當會和的時候,她發生了車禍,從此陷入昏迷,而亞當也從人間蒸發。後來,經由兩位小學生以及知己的抽絲剝繭後大夥才知道,原來,亞當是英國一個叫做Evil eye的搖滾樂團主唱,19年前他因為受不了女友——上條沙也加——因病過世而跳樓身亡,19年後因為月象的關係(據說,月亮每19年就會出現一模一樣的形狀,在這段期間,將會發生許多不可思議的事)讓他又重回人間,找尋當年她那已故的日本女友。亞當所待的那棟洋房就是沙也加從前的家,而美月的前世正是沙也加,至於那首在美月腦中揮之不去的樂曲則是亞當為了沙也加所作的歌。那晚,美月在十字路口所見到的亞當,正是要帶她前往死亡之路的亡魂,那場車禍本來可以讓他帶走美月的,但在千鈞一髮之際,知己出現了,因為知己呼喚了美月,所以才讓她免於死亡,但「生者」與「亡者」間的拉扯卻讓她陷入了人間與幽冥的交界。最後,知己贏了,他成功的將美月拉回了人間,因為他在關鍵的時刻對美月大喊:「妳沒有我不行!我沒有妳也不行!」也因為亞當深愛美月,希望她能得到幸福,所以願意放手讓她走(當然也可能因為知己的前世是美月的哥哥,所以兩人間的緣分聯繫強過了美月與亞當的)

 

綜觀全片,在美月生命中的三個男人——父親、男友、亞當——除了亞當外,另外兩位都有外遇、花心的不良紀錄,尤其是男友知己,誰不好劈,偏偏要劈到美月好友的身上,而且既然他知道他沒有美月不行,美月沒有他也不行,他卻仍舊做出了傷害美月的事,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據《戀愛心理學》的說法是:

 

人之所以會花心,背後其實隱藏著許多理由。從人類的本能來看,男性希望能留下更多子孫,女性則盼望能生下基因更優良的子孫。重視量的男性對伴侶以外的女性同樣會產生興趣,女性則在養育子女的責任告一段落後,會對其他更優秀的男性心動。由此可知,花心其實是人類的本能,只是在社會嚴厲的規範下受到了抑制。此外,男女花心的原因除了本能驅使外,當兩人的關係持續一段時間後,對對方的不滿會逐漸升高,因此便會藉由追求其他異性的方式來消除這樣的不滿。也就是從其他異性身上找尋伴侶身上所缺少的特質。

 

如果知己的花心真是如上所述,其來有自,那麼相較之下,冤魂不散的亞當豈不比他可愛多了嗎?

只可惜,因為亞當是自殺死的,所以上不了天堂也下不了地獄,注定只能飄飄渺渺。如果當年他能好好活下來,或許日後他可以成為美月的另一種依靠也說不定。

 

(《戀愛心理學》,世茂出版,預計一月份發行上市)

戀愛心理學.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y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