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我調適就是有意識地自我幫助】
什麼是「自我調適」?也就是我在這本書開頭所說的「有意識地應對壓力」。簡單來說即是「想要解決我所面臨的痛苦」,這種無論如何都想要做點什麼的嘗試。因此我們在第一堂課所實行的種種自我監測(自我觀察),其實也被視為一種自我調適。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簡單說明自我調適,就是「自我幫助」。事實上,我們與生俱來就會為了自我幫助而去自覺、理解某些壓力。例如「聽喜歡的音樂」「吃美味的甜點」「倒頭就睡」「跑步」等等。無論是誰都會下意識地尋求自我幫助,而當我們能夠「有意識地應對壓力」,就是所謂的自我調適。
在壓力心理學領域的見解中,「自我調適雖未擁有明確的做法,卻被視為愈多愈好」。就算那些調適稱不上了不起的療法,也不見得能「立即見效」,但只要可以充分融入日常生活且付諸實踐,再簡單快速都行。
從這樣的思考出發所進行的各種壓力調適,就叫做「自我調適的復原力」。
在建立自我調適的復原力的過程中,各位讀者還是須要進行大量書寫,但比起第一堂課得反覆回想過去的「壓力體驗」,絕對要輕鬆多了。「那是自我調適」「這也是自我調適」,或許壓力就這樣不知不覺消失了也說不定。這也意味著,當我們開始「思考如何調適壓力」,自我調適就已經展開了。
說起來雖然有點複雜,但大家只要記住,「自我調適是一件快樂的事」就好。
最後要強調的是,在壓力反應中,自我調適只對「認知(自動思考)」和「行動」有效。
只要我們不與社會切斷所有連結,就不可能斷除「壓力源」。我們不可能光憑自身意志就改變我們身處的環境與人際關係。就算一切重新來過,也還是會再產生新的壓力源。
除此之外,我們也無法控制「情緒、情感」與「身體反應」。即便下定決心「我要感到幸福!」也無法防止周遭環境讓自己感受到的沮喪,或是胃因為緊張又痛了起來這種事。
話說回來,我們也不用因此感到洩氣。
畢竟這四種反應彼此之間的關係十分緊密,「認知」與「行動」一旦轉變,「情緒、情感」與「身體反應」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
《壓力自救:運用正念,改變基模,擺脫一切痛苦感受》.伊藤繪美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