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和怪獸芬聊到許多日本的流行語,流傳到台灣之後就變了調,像是:腐女(ふじょし),原本是指喜歡Boys Love動漫、影劇的女生,到了台灣,卻和宅女、干物女產生混淆,用來形容異性緣不佳、極度不修邊幅、幾乎沒有社交活動的女生。
另外,還有個過了水之後變得負面的用詞──御宅族,在日本,這是熱中動漫、電玩等次文化且有深入了解者的代名詞。但在台灣,凡是愛窩在家、不喜歡與人交際互動的人,都泛稱宅男、宅女,原始定義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條件──深入鑽研某項學問或文化,被徹底忽略了。
就像在電視上看到越南的法國麵包中竟然夾了豬肝醬、豬耳朵一樣,一開始,我對於大家對他國的流行文化囫圇吞棗又胡亂應用,內心感到有點衝擊。但現在我不但能安慰自己,台灣人真是善於賦予外來事物新的生命,還看到一個很正面的現象──大家不再貶抑孤獨。
雖說有許多人之所以成為宅族,是因為社交技能退化而做的消極選擇,一個人時可能也不做有建設性的事情,甚至悲傷、惶惶不安,但宅族這個名詞的流行,多少也帶動整個社會開始去認知並適應「有些人覺得獨處是有必要、是更快樂的」這件事,慢慢地大家開始明白,人必須給自己獨處的時間,去追求自己的興趣,去提升、豐富自己,或獲得休息和沉澱的機會,而不再一味地推崇團體生活。
當然,這麼說並不是要你選邊站,做出很極端的選擇。給自己獨處的時間,不代表就要如同尼克‧宏比的《非關男孩》裡的威兒(電影版由休葛蘭飾演該角色)一樣,「成為一座孤島」。只要短暫地脫離群體,就可以獲得「呼吸」的機會,允許氧氣進入你的生命、進入與他人的關係之中。
我有位朋友Z,去年五月進入現在的公司之後,就與當時同期的新人A一同下班、一起搭捷運回家。但是,當軟體工程師可不像鐘點計時工作,一打下班鐘就可以準時下崗位。過了半年,Z開始跟我訴苦,說是有時其實她已經可以下班了,卻為了等A,又得餓著肚子空等很久才能回家,偏偏A又很會拖。
我聽了很訝異,大家不是離一起去上廁所的國中時代很久了嗎?為什麼不一起下班現在還被視為疏遠、孤立對方的事情呢?大家沒有意識到,陪伴、支持朋友的方式也會隨著長大而改變嗎?
所以,我建議Z,下次再有一樣的情況,就以正常的口吻,不帶情緒地跟對方說,「我的事情處理完了,肚子又很餓,『今天』我想先走。」只要以稀鬆平常的正面態度,讓對方知道只是今天,不是永遠不「一起」(就算不一起下班,也不代表互不往來),再幼稚的人,也不至於過度反彈;而只要一次打破慣例,就可以建立新的習慣。
過了幾天,Z以異常興奮的口吻跟我說,她做到了,她說「孤獨的感覺真好呀!」的表情,好像我第一次吃到公館某德國餐廳的咖啡香蕉派時一樣,我知道她嚐到孤獨的醍醐味了。
如果Z沒有學會「不是做什麼事都在一起才叫感情好」,而把「配合」、「妥協」當作維繫感情最高指導原則,她的困擾就會逐漸累積成怨氣,最後令自己窒息,說不定反而會破壞彼此的關係。你是不是也執著地要求自己或別人,用這種令人透不過氣的方式經營人際關係?
試著孤單一次看看吧!人一旦放下成見,虛心地去體會孤獨的滋味,就會食髓知味,日積月累,你的「體質」便會產生變化,最後遇上更廣義的孤獨時,也不再會覺得不適或引發恐慌症,即使暴露在社會主流意識、父母的期望,還有廠商為了行銷或媒體為了話題創造的扭曲價值觀,都將百毒不侵;也不會為了「有伴」,陷入不健康的感情與婚姻中;或壓抑自己的聲音,變成盲從的人、只會附和的鄉愿。
如果不知從何做起,那就從成為御宅族開始吧,尋找一種興趣,給自己時間與空間去經營,然後用你新認識的語言,跟別人產生更有深度的交流,有一天,說不定你就能在自己更有歸屬感的世界裡,做一個喜歡自己、別人也理解你的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