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好正在看《創造幸福的距離》的書稿,有個小節深深打動了我。
作者的這段敘述恰好完整說明了,一直以來,當我遇到對於孩子的未來憂心忡忡,非得要孩子東學西學,以加強未來競爭力並且視遊戲為惡的焦慮父母時,想要表達的"理念"。在此節錄一小段與大家分享。
********************************************************************************************************************
當我們成年人想到孩子的時候,有一個簡單的真理會被我們忽略:童年不是為生活做準備;童年就是生活。一個孩子不是要預備自己去面對生活,孩子就是生活。
兒童不斷地面對這個煩人的問題:「你以後要做什麼?」有的孩子直視成人的臉龐,說:「我不用等以後;我已經在做了。」這樣的孩子很勇敢。我們成年人會因為這麼傲慢的說法而感到震驚,因為我們已經忘記(如果我們真的曾經知道的話)一個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是個活躍、參與,也是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一員。兒童時期並不是一個將尚未成為人的「前人類」塑造成人,好讓他開始生活的時期;這個孩子本身就是一個在過生活的人類。沒有一個孩子會錯過生活的熱誠和喜樂,除非是被說服自己相信兒童時期是一段預備時期的成人所剝奪。
如果我們承認在生活過程中,兒童是成人的夥伴,而不是老把他們看成學徒,我們可以免去許多心痛。我們可以教導彼此許多事情;我們有經驗,他們有朝氣。我們的生活可以變得多麼滿足。
兒童或許不能帶領我們,但是至少我們應該和他們討論旅程,因為,畢竟生活也是他們的旅程。
──約翰.泰勒(John A. Taylor),《從容旅程記事》(Notes on an Unhurried Journey)
Kids are people,too!
這些年來,許多在兒童發展方面獲得進展的心理學理論都是以階段為基礎。就和我在禮拜天早上的「待辦事項」一樣(割草,修前門,帶女兒去打網球等等),每個連續的發展階段被逐一劃掉。有些最偉大的大師理論──弗洛依德、艾瑞克森、克恩伯(Kernberg)、皮亞傑──都強調兒童發展的各階段。我相信上面引文所表達的感情帶領我們遠離「階段模型」,讓我們看見一個更加流暢的模式,和我們的孩子活在當下。
在我描述我父親的時候,請了解兩件事。第一,我愛我的父親。第二,他對待孩子的行為絕對不正常(或許可以解釋我的生涯道路!)。
在我的童年時期,我父親陷入這種以為孩子總是在轉變、而不只是活著的陷阱中。我父親堅定地相信當時社會的主流假設,以為孩子是朝著「一個終點」在努力,童年只是你在生活真正開始之前必須忍受的必要之惡。
有一句廣為人知的諺語,說:「童年是一種病,還好可以醫治。」有時候我認為這句話是我父親說的!說「疾病」可能有一點過份,但是我父親「不斷努力,不要回頭」的態度使我們做孩子的無法給自己空間去欣賞和享受我們的成就。舉例來說,當我哥哥保羅贏得空手道黑帶時,我父親的反應不是恭喜他,而是激勵性質的詢問。「所以,保羅,現在你對於拿到黑帶有什麼計劃?」當我妹妹瑪麗喬高興地花數小時時間創作美麗的繪畫時,我的父親忙著研究給十歲小孩讀的、最好的藝術學校。根據我父親的看法,我哥哥史蒂芬進入海軍學院就讀沒有什麼好慶祝的。相反地,我父親只說:「現在你應該開始準備學院裡的第一週。每個人都會試圖打敗你!」我弟弟戴夫可能是最幸運的兒子。當他以十九歲的「低齡」成為鎮上最大電影院的領班經理時,我父親在他背上迅速地拍了一下。但是沒過多久,戴夫就成為那家連鎖電影院最年輕的地區經理!對我父親來說,沒有時間擁抱這些童年的成功。他的看法是,你必須隨時保持向前推進,否則一切都可能會流逝。
我父親不斷重複的話是「做計劃,發大夢」。他總是能在我們的討論當中,插入一些頗具啟發性的引用文字:「要以月亮做為射擊目標,這樣萬一沒射中,你仍然是在眾星當中!」他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失敗者容許失敗發生;得勝者促使勝利發生!」
這段話明確地鼓勵一個人負起責任,並且善加運用他的生命。但是我也相信,這種態度和另一種看法(在本章開始的引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牴觸;這種看法就是,讓事情更加自然地發展是可以接受的做法,尤其對孩童來說更是如此。不斷地努力和計劃,會使我們遠離「活在當下」,不能擁抱我們週遭的生活。
身為移民的兒子,並且生活在貧窮之中,我父親在孩童時期覺得自己像個生還者。因此他會渴望達成目標並繼續向前走,是可以理解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他會督促我和兄弟姐妹要(這是我父親另外一句惡名昭彰的引用文字)「做最好的!做第一名!」但是我相信,有時候,第二名或第七名也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更加實際。正如我先前所討論的,這個看法指出一個事實:生命是一個由眾多可能性組合而成的連續體。有趣的事情是,當你接受你不會永遠第一名的這個事實時,你其實是在給自己空間,釋放出精力來朝著發揮潛力的目標努力。令人訝異的是,透過給予空間和接受你可能是第二名,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更常成為第一名!
最近有一個為人父母者驕傲地對我說:「我告訴我的孩子,我們是一個『A級家庭』。我們家裡沒有得B的空間,更不用說是C了!」這個敘述讓我的背後感到一陣顫抖!我對那位母親說:「你是要告訴我,你不允許你的家人有任何空間做個平凡人?」我們接著討論她的孩子「成為最優秀」必定會感受到的壓力,以及這種壓力如何引導他們把生活看成一份檢查清單,而清單上的最後一點是:「童年:完成」。該把它劃掉了!
如果我們作父母的,在今天,在現在,就將我們的孩子視為完整的人來接納他們,相信他們也能有許多貢獻,那麼生命會變得多麼豐富!這並不是說有目標是一件壞事。事實上,就像我父親一樣,我也很喜歡競爭,以目標為導向(同時也是具啟發性的引用文章的愛好者!)。沒有什麼事能比激烈的桌球或撞球比賽──或是一本充滿了著名的勵志引用文選的書──更能令我的腎上腺素加速分泌!但是當我們的目標結合了社會壓力時,我們的目標往往被解釋成「前進!」而不是「擁抱當下!」我們應該幫助我們的孩子,讓他們知道他們可以給予空間去體驗生活。和你的孩子碰面,鼓勵他們現在,就在此刻,就活出來,並且表達他們自己。如果你單純地給孩子空間,你可能會對他們透露出來的夢想感到驚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