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打破「成人的腦不再改變」的迷信,發掘人類大腦驚人的柔軟度

透過學音樂、投注關心、冥想、運動改變大腦迴路

就能把不幸腦變成幸福腦

改寫腦地圖封面.jpg

其實腦科學家早在數十年前,就發現大腦在記憶或學習時,會形成連接神經細胞的突觸,或是強化原本就存在的突觸。

但是記憶與學習造成的大腦變化規模不大,例如強化突觸,或從神經細胞中長出有如樹枝般的樹突,讓神經細胞之間的溝通更順利。這就好像在家裡多牽一條電話線一樣。

本書真正要探討的問題,是大腦中負責特定精神功能的區域擴大,或是某部分連接到其他部分的線路更換,有如腦地圖發生地殼變動般的大規模變化。以往一流的腦科學家們深信這種大規模變動不可能發生,而權威性的教科書也都認為這是「常識」,如今事實證明他們都錯了。

反對大腦會改變的一方認為,如果大腦會改變,那人也會改變。如果大腦往錯誤方向改變,我們也會走上錯誤方向。所以相信大腦不變會比較輕鬆,因為相信這一點,才能保持個人的一貫性。

★拉小提琴,活動手指的運動區就會變大

而且,要是大腦不變的教條屬實,那就會引發很多嚴重問題,例如因為腦中風而腦部受損的成年人,他們努力復健都將毫無意義。而像是強迫症(OCD,Obsessive-Compulsice Disorder)或憂鬱症等心理疾病,想要以心理鍛鍊(Mental Training)去改變大腦的病態迴路,也將徒勞無功。

但是接連發現的大腦新例證,慢慢證明這個教條並不正確。前面提到在六十五歲中風病倒,卻靠著復健而恢復功能,重回職場的巴其利塔教授,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許多因為腦中風而大腦受損的病患,都可以靠復健重拾原本喪失的大部分功能,過著正常的社會生活。因為復健可以改變大腦迴路,重拾失去的功能。功能之所以恢復,是因為大腦的健康部分,代替受損部分執行原本工作的緣故。

而熟練的小提琴演奏者之所以手指如此靈巧,是因為他們大腦中控制手指的運動區範圍,變得比平常人更大。藉由小提琴、吉他、大提琴等弦樂器訓練,不僅會大量增加大腦的神經細胞、樹突、突觸,還可以擴大對應手指的運動區範圍。

成人的腦就是有這樣驚人的可塑性。事實上大腦的特徵,就是無論年齡都具有可塑性。 

★大腦可以藉由習慣、訓練、心理鍛鍊來改變

這種大腦可塑性不限於幼兒或少年時期,即使長大成人也依舊存在。我們對大腦的理解正值革命期。另一項革命性的發現,就是大腦變化的方式。

大腦中的特定區域,會因為我們每天的行動而擴張或縮小。大腦使用者經常使用某種功能的話,該功能區域就會分到較多土地(大腦皮質),少用的區域土地就會減少。小提琴家的大腦中,撥弦手指所對應的大腦區域特別大,就是這個原因。

大腦會配合使用者的行動與經驗,強化常用的行動與思考迴路,另一方面,不常用的迴路則會變弱。這種強弱變化絕大部分取決於我們每天的行動、經驗與思考。從這個觀點來看,大腦中特定區域的相對大小,特定區域與其他區域的連結強度等腦部構造(也就是腦地圖),完全反映出我們的人生。

我們所決定的意志,我們所學的技能,我們所做的行動,都會像沙灘上的腳印一樣印在大腦裡。運動、樂器演奏、日常生活等外部輸入,自然會構築一個人的腦,但是即使沒有外部輸入,光靠自己的想法,也可以構築大腦。

有幾項證據可以證明這點。科學家發現人類只要在腦中想像彈鋼琴的樣子,大腦運動區就會產生與彈鋼琴時相同的變化(參考第四章)。

而且事實也證明心理鍛鍊(冥想、呼吸法、瑜珈等等)可以改善強迫症或憂鬱症,也可以強化「幸福迴路」(容易感到幸福的大腦迴路)。

不過有一點要注意的是,投注關心的重要性。如果在運動的時候對動作投注關心,腦地圖就會改寫。但是如果對動作漠不關心,那麼不管重複作幾次,腦地圖都不會改寫。

投注關心是改寫腦地圖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參考第四章),也是集中力如此重要的理由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ymau 的頭像
    shymau

    愛閱讀,就是我的Style

    shy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