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一部喜劇,不是電視劇「歡樂單身派對」(Seinfeld)式的喜劇,而是莎翁劇作《皆大歡喜》(All’s Well That Ends Well)式的喜劇。
之所以我和娜塔莉一開頭就如此聲明,是因為我們希望這本書可以令你安心,儘管其中的某些內容可能會令你不安。如果你是青少年,我們希望你了解到,向父母說實話不見得會讓他們氣得心臟病發。如果你是為人父母者,我們希望你能夠從其他父母如何度過青少年風暴的故事中得到一些安慰。最重要的是,我們希望你知道,當你在書中讀到可怕的意外、嚴重的欺騙或令人頭痛的狀況時,記住,這些最後都會轉危為安。
可是,作父母的都知道,這樣樂觀的想望不見得能夠一直維持,例如在那年季春,娜塔莉高二那學期結束後的第四天早上。
那時候,我正在院子裡整理花圃,頭上,天空是一片陰霾。如果沒記錯的話,前一天晚上,娜塔莉是在一位同性朋友家過夜。我沒有理由認為她去了別的地方,她如果說她在寇家過夜,那麼就一定是在寇家過夜。而且,用「乖孩子的標準」來看,她絕對是數一數二的乖孩子沒錯。
成績好──是!
愛運動──是!
結交益友──是!
遵守家裡的規矩──是!
樂於合作──是!
經常做出恰當的選擇──是!
已經度過青少年風暴的父母,常告訴我我有多幸運,這一點,我幾乎從來沒懷疑過。
儘管如此,那天早上我卻心神不寧,覺得好像哪裡怪怪的──怪怪的而已,不是不對勁。或許是因為娜塔莉沒有清楚交代她要幾點回家,也或許是因為我先前和鄰居塔瑪拉聊到,有些學生會在放學後跑去大搞轟趴。無論原因是什麼,我開始變得像辦案的警察一樣,疑心重重。終於,大雨傾盆而下,我趕緊躲進屋內,並決定著手調查女兒的下落。
「娜塔莉?」電話那頭傳來另一位母親的聲音:「沒有耶,朵莉絲,娜塔莉不在這裡。昨天早上以後我們就沒看到過她了。」
母親把話筒交給她女兒寇特妮:「娜塔莉?伯母你大概聽錯了。她也許在麗比家。」
「娜塔莉?」麗比沈吟了幾秒,好像記不太起來這個名字的主人長什麼樣;「沒有,娜塔莉不在這兒。你有沒有試過凱西她家?」
「娜塔莉?」凱西說:「不,她不在這兒,你有沒有試過……?」
無疑地,這是一個意外的時刻。當你以為一切都沒事的樂觀信念被確鑿的證據給顛覆時,你就來到了這個關鍵時刻。
任何父母,只要子女正值青春期,隨時都可能面臨這種意外時刻,而且,可能的意外形形色色:學校輔導老師打電話來,說你那讀高三的兒子翹了兩個禮拜的英文課;當你女兒以為你們夫婦倆都在樓下呼呼大睡時,你卻看到你寶貝女兒和男朋友同床共枕;你收拾你寶貝兒子的行李箱,裡頭卻冒出一個空啤酒罐。種種的意外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危及生命,但無論是好是壞,每一個意外時刻都有可能從此改變子女的人生,也可能讓父母跌入絕望、懊悔或自我懷疑的深淵。
可是,對子女來說,這些意外時刻一點都不意外。當然囉!他們早就知道自己在幹嘛了!受到驚嚇的是我們,奇怪自己為什麼沒有察覺到的是我們,責備自己為什麼沒看到蛛絲馬跡是我們,焦急地問自己現在到底該怎麼辦的也是我們。
怎麼辦?是父母最感頭痛的一個疑問。關於這個疑問,我在那個陰霾的六月天早上的作法是,打電話問娜塔莉的每一個朋友,電話忙線時則親自登門拜訪。第一回合訪查結束了,還是沒有娜塔莉的下落,我只好再來一回,把她每一位女性朋友像審問犯人般詳細問過。在多通的電話和多次的登門拜訪後,娜塔莉的繼父和我終於不得不承認:在過去這二十四小時內,沒有人見過娜塔莉,也沒有人可以──或願意──告訴我她在哪裡(對青少年而言,可以和願意幾乎有著天壤之別)。
誰要是說「無知是幸福的」,那他一定曾經是青少年的父母。那天早上,我要是沒有追查娜塔莉的行蹤,我一定可以在無知的幸福中做完我的家事,並省掉那幾個小時的活受罪。當時,我和肯恩心急如焚,多害怕我們的寶貝女兒會遭人綁架並棄屍荒野,然而最後,我們發現,我們那傑出的小女兒竟以過人的膽量幹出了大大超出我們想像和意料的荒唐事來。整件事的細節,容我留到第七章再談,在此各位讀者只要知道,這個事件牽扯到下面幾個高風險的因素:開車到其他州去、和一個我們從未見過的男孩會面、參加派對,以及喝酒。
相反的,要是我們一直被蒙在鼓裡,往後娜塔莉很可能會繼續做出這類不智的事情來,而我們也不會有機會引導她做出更好的選擇。最後,她甚至可能因為這些行為而受到傷害,做母親的我往後或許只能不斷自責,說「早知道……就好了」。無知或許可以帶來幸福,知識卻能帶來力量。在現今的社會,無知所帶來的幸福代價太高,知識的力量卻非常強大,沒道理不善加利用。
這本書,是寫給青少年和他們的父母看的。所謂的青少年,這裡的定義很寬鬆,只要年齡在國中以上、尚未成年的人都算在內。本書基於六大信念:
l 不管是「好」孩子、「壞」孩子、及所有好壞程度不一的孩子,都可能做出壞的選擇,甚至是很多壞的選擇。
l 親子間的溝通情形再良好,做父母的不見得總是曉得子女做了什麼選擇和為什麼這麼選擇。
l 讓青少年生命中重要的成年人知道他的狀況,對青少年會比較好。
l 這些成年人可以影響孩子做出壞選擇的頻率和嚴重性,而青少年也可以從中受惠。
l 青少年要對父母講實話並不容易,父母要聽子女講實話也很困難。
l 說實話和聽實話,都可能令當事人感到心驚膽戰。
在後面的內容中,娜塔莉和葛瑞會盡力從他們的觀點去描述一般青少年對於諸如遲交作業、偷竊、性等等議題的態度和作法(但葛瑞的觀點屬於即將成年的青少年,因此出場的機會較少)。所謂「一般的」青少年,我指的是那些經常循規蹈矩、以致於就算犯錯也不見得會被父母懷疑或察覺到的孩子。至於本書所談的主題,謝天謝地,大部分都不像娜塔莉的失蹤事件那樣極端和駭人;儘管如此,這裡頭都有一個共同點是,當青少年欺瞞父母,而父母也被蒙在鼓裡時,即使是所謂模範生都有可能因為做出錯誤的選擇而身陷危機。在內容的編排上,每章的一開頭,身為母親的朵莉絲會先提出一般性的觀察,之後再由她和娜塔莉輪流提出各自的觀點,少數時候則是母親和兒子之間的對話。偶爾,葛瑞會站出來現身說法,提出屬於「較年長的青少年」的觀點,這個部份會放在「葛瑞的補充意見」這個標題下。另外,在「游擊媽媽」的部分,朵莉絲會透過小故事介紹一些她最喜歡運用的主動出擊策略。至於比較嚴重的問題,本書則留待專家來處理。
希望,為人父母者在看完本書之後,對於子女的想法和行為能有更全盤的了解,而做子女的也更能夠了解到他們的某些行為為何會嚇壞父母。也希望,至少有部分讀者會像我們一樣進行對話,並得以療傷止痛,而不只是傷心難過。最後,我們也期盼這本書可以給許多讀者帶來寬慰,讓他們知道,「原來天底下不是只有我一個人這樣」,而且,狀況即使再糟,最後都可能轉危為安。
青少年很容易受到誘惑而去輕易從事各種冒險,慶幸的是,這些冒險行為娜塔莉和葛瑞並不是每一種都嘗試過,這對做母親的我而言實在是一大安慰。本書在討論各種議題時,如果是我們這個家庭親身經歷的事情或行為,我們就分享自己的故事。如果不是我們自己經歷過的,我們就分享親朋好友或街坊鄰居的經驗,當然,當事人的真實姓名已經隱去。
另外,很幸運的,當我在面臨孩子們所帶來的這種種意外時刻時,有一個人一直陪伴著我,就是肯恩。儘管他在書中沒有發言,而本書提供的也顯然是母親的觀點,但他的重要性絕對不可抹滅。此外,娜塔莉和葛瑞的生父唐恩(Don),現在雖然住在另外一個州,但他一直與我們同在。
娜塔莉和葛瑞都是「青少年專家」,而我也認為自己是個還算能幹的母親,但我們不會自視為權威。各位稍後會看到,我們也會犯錯。有些讀者在讀了我們的故事之後可能會噗嗤一笑,覺得我們的狀況和他們比起來實在是小巫見大巫;然而同樣地,也可能有讀者讀來覺得怵目驚心。無論您自己的經驗落在光譜的哪一端,我們都衷心期盼,這本書可以給各位帶來鼓舞,陪您走上一段。青少年這段路程絕不平順,對青少年自己和父母而言都一樣,儘管如此,這段旅程總會走到盡頭,而且多半是光明的盡頭。
──朵莉絲‧富勒與娜塔莉‧富勒(Doris A. Fuller and Natalie Fuller)
《小孩囧很大:親子要溝通,問題勇敢說》一書
是由一家人所寫來的親身體驗
青少年的哥哥(葛瑞‧富勒)、妹妹(娜塔莉‧富勒)
在媽媽(朵莉絲‧富勒)陪伴下
共同經過青少年期的狂風暴雨
《小孩囧很大:親子要溝通,問題勇敢說》
原書名《Promise You Won't Freak Out: A Teenager Tells Her Mom the Truth About Boys, Booze, Body Piercing》
世茂出版集團 2011年七月新書 即將出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