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好友的兩個小孩分別開始上小一跟幼稚園,在還未開學之前,朋友就為此緊張不已
「為什麼要緊張?」我問
「因為兩個都要適應新環境啊~」
我:「……」
開學後的某個週末,我與好友一塊兒喝茶,席間我問道:
「妳兩個小的還適應新環境嗎?」
她說:「是還好啦~不過每天都要叫他們準時上床睡覺、起床的,真是煩死了!而且每次都叫不動!因為前一天太晚睡,結果第二天都爬不起來,很討厭!」
我:「……」
其實,在那個時候,我心理所想的是《活用NLP,平心靜氣教出好孩子》中所出現的一句話——媽媽才最討厭了!
也許是因為我還沒當媽,不能體會為人母的心情
所以在面對第一個情況時,當下我只想著:「要適應新環境就去適應啊~人的一生不總是都在適應新環境中?」
而且我相信在《活用NLP,平心靜氣教出好孩子》中所說的,孩子都有其與生俱來的資源,只要好好利用這些資源,他們就可以快樂的過日子
我總覺得小孩子的適應能力是很強的,因為他們是初發的幼苗,還沒有被任何慣性或習氣給束縛住,所以一旦發現情況不對,他們可以很快的做出調整,以適應外界的狀況,關於這一點,小孩的確是比成人要來得有能力許多(其實我們只要回過頭去看看自己的過去就能清楚明白,我們的適應不良都是日後有了「成見」與「習慣」才漸漸冒出的,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似乎這類問題是少之又少的)
可是,被許多框架給束縛住的我們,卻依舊是以自己被侷限住的眼光去看待具有無限開放性的孩子,所以就難免會冒出一堆無謂的擔心,可是這些擔心,與其說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倒不如說是更多的不信任,而這些不信任,未來都很有可能會成為阻礙孩子發展的絆腳石
在《活用NLP,平心靜氣教出好孩子》一書中提到,父母要相信孩子所與生俱來的那些資源,並適時地予以輔助即可
可是我發現,有許多父母打著愛的名義,從輔助的角色一躍而成為主導者,擅自為孩子安排這、安排那;擔心這、擔心那的,最後,搞得孩子老大不爽,父母也氣呼呼地認為是孩子不受教、不領情
至於第二個情況可說是連動的,只要調整一下上床睡覺的時間以及準備上床睡覺前的作息,例如不要在睡前讓孩子玩得太激烈、讓孩子在固定的時間就寢等,想來要準時起床也就不是難事了
只不過,其中最要注意的是,父母常會因孩子「講不聽」就動怒或大小聲起來
但這麼做其實一點助益也沒有,反而會增加親子間的鴻溝
像我們家附近的鄰居們就是這樣,每天早晚幾乎都會聽到他們催促小孩上床睡覺或起床的喊叫聲,而那聲音絕非溫言軟語,卻是尖銳無比
因為總是聽到這樣的叫聲,所以我忍不住在心中想著,在他們孩子的心中,真的會把像這樣失聲大吼的父母親的話聽進去嗎?因為常常都能聽到這樣的大聲小叫,所以會不會他們對此早就麻痺了呢?結果就造成,喊的人讓他盡量去喊,至於聽的人有沒聽進心裡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有的時候我會覺得,其實親子間大部的衝突都是來自於父母親想要掌握得太多
因為希望孩子少吃些苦、希望孩子能照著自己的期望走,所以才會讓雙方間的爭執不斷
但仔細想想,人生中哪兒有不苦的呢?不論我們多麼想保護自己的孩子,他該吃的苦終究會吃到(而且誰說吃點苦頭就一定是不好的);不論我們多麼希望孩子能出人頭地,但,不該他坐的位置他終究是坐不到(何況誰說只有出人頭地才能獲得快樂)
比起讓孩子出類拔萃,過上菁英的生活,我以為,父母更想看到的該是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既然如此,那何不放鬆我們手中緊握的絲線,讓孩子開心的在屬於自己的天空遨翔,至於父母們就只要默默地在一旁觀看,等待孩子徬徨需要協助的時候再盡全力推他們一把即可
千萬不要想將掌控權搶過來,畢竟,那是孩子自己的人生,不是任何其他人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