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怪獸芬

 怪獸芬  

自從為人母以來,因為某種「為了孩子好」的情結,一廂情願地為孩子做了某事或買了某物,卻沒有得到預期回應的狀況實在不少。所幸,我並不會因此強迫孩子接受我的好意,進而引起一場拉鋸戰,多半情況下,我會摸摸鼻子獨自承擔自己一頭熱的結果。那結果雖然令人傷心,卻並不傷及我跟孩子之間的感情。而且我越來越確定,那樣的傷心百分百是自找的。於是,隨著我那股莫名興起「為了孩子好」的傻勁,與不斷試誤學習的結果,我終於找到了減少傷心的方法。

上周國際書展,因為工作關係去開了三天的會。趁空檔,逛了幾家自己還滿喜歡的出版社。正當幾本兒子女兒最近熱愛的小說與電影的英文原著出現眼前時,一股想買下的衝動由心底強烈衝出。那衝動背後的動機是希望他們能藉由原文小說,學點英文,以免落後了。這念頭只持續了一霎那,就被隨之而來的「我得先問人家想不想看,千萬別又一頭熱」的想法給阻下了。

沒錯!減少傷心的方法就是,事先問問人家有沒有意願,以免無事惹塵埃。

當天午餐時間,即使過了一點半,展場的餐廳依舊熱絡與擁擠。人與人之間隔著不到十公分的距離吃飯,成為搶時間的權宜之計。端著午餐坐下之際,身旁也跟著有人坐下,並起勁地聊起了教養孩子的撇步。

「孩子呀!不論學什麼,一開始都要靠父母強迫。就像我家孩子剛學英文時,我規定他看卡通只能轉成英文,久而久之,每當看電視,他就會自動說要聽英文的……」

「……而且我家孩子寫作業幾乎不出錯。剛開始寫作業時,我都會要求他檢查五遍以上、字要寫得端正,久了就習慣了。現在字如果寫得不好,他自己會擦掉重寫,做事非常主動,而且自我要求很高……」

「……我總是在睡前分析道理給孩子聽。比方說,他想當建築師,我就告訴他,如果想當建築師就得把數學學好,於是他每天都很努力在算數學。我還將人生比喻為一艘船,走對路就能抵達目的地……」

在一旁吃著午餐的我,聽著聽著簡直都要流出口水來,內心還要強忍想要上前探問實際操作秘笈的衝動。這段對話太精采了,讓我對自己剛剛撥電話詢問孩子們買小說原文書意願的事,有些動搖。

我心想「這麼一個自動自發、自我要求高的孩子,原來可以靠父母的強迫養成。原來一個願意走在父母期望下的孩子,需要靠不斷分析說理來導正。那麼,我之所以不做這些事的理由是什麼呢?」 

以前的我以為,當父母得要如同當販賣產品的推銷員。我們要具備分析事理的能力,分析事理時,如果有必要,有時還要把自己假想的恐懼也一併說給孩子聽。這麼做,只為了一個目的──美其名為「為了孩子好」,事實是讓孩子順著我們的期望走,以避開那令我們恐懼的未知。

那天之後的整整一個禮拜,我都在思考自己不再那麼做的理由。我發現,是這些年來我看穿了「恐懼」對人的可能性的束縛。從小到大,好多事一旦有了不確定性,那害怕後果的「恐懼」就會在心裡運作,它讓我甘願選擇與前人相同的選項。雖然不確定,那內心的恐懼從何時生根的。但我確定的是,現在的我無從得知,如果當時的我所選擇的是毫無畏懼後決定的選項,結果會是如何?究竟有什麼樣的面貌。更深一層來說,就是我讓恐懼否定了「成為更貼近真正的我」的可能性。 

泰國人將大象當作運輸工具。我們不免疑惑,那龐然大物究竟是如何願意聽從體型小牠這麼多的人類的指使?曾從某本書上看到這麼一個故事,故事真實性不可考究,但頗有深遠意味。

據說,在泰國,大象還是小象的時候,是被拴在一根釘入地底的木樁上的。因為體型尚小,小象始終掙脫不掉那根木樁,經過無數次嘗試,小象終於認定自己無力對抗那木樁,一輩子再也不試圖逃脫而就此放棄了做主的機會。隨著時間流逝,小象終於長成了比那根木樁還要大上數百倍的大象,卻由於深信小小的自己無力離開那根木樁,而終生聽從人類使喚。

我想起了,是自己不忍心將那等同於木樁的,對未知的一絲一毫恐懼放入孩子原本應該開闊的人生當中。我明瞭,孩子未來的世界將遠超過現在我們所能想像的寬廣,我們怎能不細細斟酌即將說出口的話、怎能深信自己給出的建議一定正確。

這麼一想,我告訴自己,要專注於面對內心隨時冒出來的恐懼,細細看穿那恐懼的真相,千萬別任由恐懼主宰,更要小心不讓那恐懼隨著話語與行為成了制約孩子未來的小木樁。

日本的青少年犯罪心理諮商師長谷川博一教授,在《壓力鍋下的孩子》中有篇一針見血,讓我看了有些緊張的文字,在最後與大家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y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