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自 http://cgi.blog.roodo.com/trackback/15664049
坦白說,從親子書區晃過去看見平台上這本書的書名時,我其實是有點覺得誇大其辭的。但又忍不住好奇臥室能怎麼樣影響孩子的未來呢?於是拿起來翻閱。沒想到翻了幾頁竟覺得還滿有道理的。
這本書的作者篠田有子,從1984年開始調查日本家庭的睡眠樣態,收集資料長達二十年之久。因此本書背後其實是由全日本五千個以上的家庭睡眠樣態資料在支持著書中的理論。書中把有兩三歲小孩的三口之家的睡眠模式分成四種不同類別:母親中央型(媽媽睡在爸爸和小孩中間)、孩子中央型(孩子睡在父母之間)、父親分房型與孩子分房型(也就是歐美常見的嬰兒/孩童房),並剖析這四種類型裡的夫妻關係與親子關係。
例如,在母親中央型中,夫妻之間多認定對方是伴侶,而在育兒上,父親多半是屬於支援型,父子間稍有距離,用心守護孩子成長,充分發揮父性作用,而在孩子中央型中,夫妻間則認為對方是孩子的爸爸或孩子的媽媽,而這種類型的父親,跟孩子親密感比較高,是「如同朋友般的父親」,也容易對孩子讓步。這樣和父母有著相同親密度的孩子,情緒穩定,但容易自我中心,社會性和獨立性發展比較慢。
由於是經過多年實際針對親子教室的媽媽進行訪談,再加上於「婦人公論」雜誌的大型調查,書中羅列了許多訪談內容作為立論的佐證,包括年輕未婚女性對兒時家庭睡法及其影響的現身說法,讓讀者能夠更容易了解這些看似細微末節的實際影響力。看完書的隔兩天,我剛好跟幾個朋友吃飯,簡單聊起這本書的內容,已婚的朋友們紛紛表示贊同,或許同樣的理論真的也合適套用到我們自己身上呢~
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一直有種在看論文的感覺,翻到最後才知道,原來這本書是以作者在東京大學提出的論文「家庭就寢型態-家人同睡與家庭情緒構造」為基礎所寫的。由於提出許多實例,所以讀起來並不會枯燥乏味,而論文般嚴謹的驗證與分析則增加了本書的可信度,家有幼兒的朋友不妨可以翻閱參考一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