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爸爸!!我不要!!!」
近十點,哀號的哭聲劃破了原本寧靜的夜晚。聲音聽來很近,放心不下我趕緊到陽台察看。那孩子就在隔壁棟樓,比我低一層樓的陽台,陽台四周黑漆漆的,他跳動著身體、雙手拍打紗門正哭喊著。
我著急了,心裡想著這麼黑又被趕出來,他一定很害怕。顧不得屋子裡正在對孩子大吼著「你要不要聽話!」的爸爸,我大聲地對著在屋裡的女兒說,「妹妹,到陽台來看看蕃茄長得怎麼樣、順便陪陪那個小朋友。」然後再對那孩子喊著「你很害怕喔!!我們都在陽台上,不是只有你一個人喔!我們都在,別怕!」
不知道是不是我們這樣的喊話有作用,那孩子安靜了下來,沒多久,開始奮力地對著屋子裡喊起了自己的要求「我不要在外面!讓我進去!!」過了一會兒,爸爸出現在門裡邊,但下一幕卻讓我來不及驚訝,明知孩子就站在門後,他卻很用力地把門往外推開,當場就把孩子推倒在地。嚇得他再次大哭,爸爸又大聲喝斥他說「不准哭!不准哭!快進來!!」終於進得門內的孩子,卻不見妥協,用氣憤又高昂的語氣大聲喊著「我討厭你!!」「我最討厭爸爸了!!」
屋子裡爸爸的情緒,因為孩子挑臖般語言更加高張,終於動手打孩子。劍拔弩張的氣氛挑動著我的神經,但再出面的勇氣卻怎麼也湧不上來,站在陽台上的我因為膽怯而感到無力極了。
「到底該怎麼幫助那個爸爸跟孩子呢?」
為了讓自己安心,我回到了電腦前,在FB上留下訊息向朋友們求救,接著趕緊到樓下管理中心詢問對方可能的門牌號碼,卻被管理員委婉拒絕。失望回到家這場衝突似乎已經平息,夜晚又回復到原來的平靜。
但,這件事至今仍舊停留在我心上。
我相信,那位爸爸一定也像大多數的父母一樣,總會在孩子入睡後,為自己的情緒失控所做的一切感到懊悔、又會因為自己無論怎麼努力,孩子仍舊不受教,到頭來只得到「我最討厭爸爸!!」的回饋而落入失望的深淵。我猜,他一定跟多數曾因情緒暴衝而傷害了孩子的父母們一樣徬徨無助。
明明希望孩子照著自己的好意去做,好說歹說卻不見孩子聽話。內心裡的失望與沮喪湧現,漸漸地被憤怒取代,甚至凌駕了理智,接下來對孩子做出的任何行為,都將違背原本的好意,也都將失控。
回想一下,小時候的自己,每當失望,沮喪,憤怒,憂慮時,總會有人同理你的心情?還是火上加油地否定你的感受?或是當你開開心心分享喜悅,卻得來一桶冷水告訴你,你不值得開心?再試著回想一下,當時的自己,一旦感受與心情,不被接納與同理,又是以什麼樣的情緒反應?是憤怒、悲傷、絕望……。
阿部秀雄在他的新書《孩子是媽媽最初的老師》對讀者提問,「如果把妳、先生、孩子以巴士來做比喻,妳會怎麼比喻呢?」「自己或先生是巴士的駕駛,而孩子是巴士上的乘客嗎?」
他說,大多數教養子女的父母們都誤會了,事實上,每個人都是單一的一台巴士,即使是年紀小小的孩子,也是自己心靈巴士的駕駛。那些跟著我們成長經驗而來的各種情緒就是巴士上的乘客。當我們遇到各種生活中的現實情況時,對應舊有經驗的情緒就會跳出來影響巴士的行駛。萬一我們對應情緒的能力還未真正成熟(成人心未臻成熟),那麼我們將無力控制自己的這台心靈巴士,而與在一旁學著行駛的孩子巴士相擦撞。親子衝突產生,孩子也將因此無端受傷。
以我這幾年與內在情緒相處的體驗發現,原來隨著我們的成長經驗學得的各式情緒反應會內化成自己內在的一部分,當遇到類似情況時,某個情緒就會隨時跳出來主導我們的理智。除非我們已經認清情緒來源、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否則,在重要關鍵時,它就會在理智之前先冒出來佔領我們,成為主導者。失去了主導權的我們,此時就不再是自己的主人,而接下來所採取的言行都將超乎自己所能掌控的。
記得前幾年聽森林小學校長朱台翔的「重建自我圖像」課時,她提到當時自己最新運用的面對情緒的方法。就是「平靜地看著情緒來,仔細地在眼前端詳它,接納它,再微笑著看著它走。」
這是短短的一段話,卻讓我從此放在心上。朱校長說得很輕鬆,實踐起來可一點也不。情緒產生時,要能夠把情緒看清,就是一個不容易的練習。但我會提醒自己說,「它來了。我要接納它,靜下心來好好看看它怎麼產生的,絕不否定它,等著它過去。」 練習成功,是很令人開心的。萬一不成功,再想想卡在哪裡了,自己過不去的點又在哪哩,好好釐清。下次再發生,再把它看清楚,直到完全接納為止。
我發現,一旦能改用這樣的方式面對情緒,隨之起舞的情況就變得比較少。對於家人,我也會表明自己正在情緒中,沒辦法搭理任何人。好處是,因為不隨著情緒起舞,衝動下所採取的行動減少,就有機會好好地面對,進一步處理問題。
阿部秀雄說,有些情緒是成長中沒有被好好對待累積而來的,那些正是需要好好寶貝的「內心小孩」。趁著這些情緒冒出來時,好好地對待,你將能重新長出力量,真正長成大人(成人心),更能成熟面對事情或是孩子的問題。
試著仔細想想,孩子的行為投射到你身上的是什麼樣的情緒呢?
是焦慮、是沒自信、是自卑(我很糟)、是不斷地責備自己、是罪惡感、寂寞的感覺、還是悔恨或是害怕…?
趁著孩子言行投射出這些令你不舒服的感受,或是未曾被好好對待的感覺時,好好靜下來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好好寶貝自己。把這些長時間以來已經內化成為時時跳出來苛責自己的內在聲音,好好轉化成為正向力量,讓我們在情緒中,仍然記得選擇做個有能力的成熟大人,如此才有機會展翅做一個不被情緒牽著走的自己的主人。
當我們做父母的真正能做自己的主人時,孩子將能被大人們以最佳的方式對待,長大時他們或許就能少點學著面對情緒的課題了吧。我這麼期待著。
不知道是不是我們這樣的喊話有作用,那孩子安靜了下來,沒多久,開始奮力地對著屋子裡喊起了自己的要求「我不要在外面!讓我進去!!」過了一會兒,爸爸出現在門裡邊,但下一幕卻讓我來不及驚訝,明知孩子就站在門後,他卻很用力地把門往外推開,當場就把孩子推倒在地。嚇得他再次大哭,爸爸又大聲喝斥他說「不准哭!不准哭!快進來!!」終於進得門內的孩子,卻不見妥協,用氣憤又高昂的語氣大聲喊著「我討厭你!!」「我最討厭爸爸了!!」
屋子裡爸爸的情緒,因為孩子挑臖般語言更加高張,終於動手打孩子。劍拔弩張的氣氛挑動著我的神經,但再出面的勇氣卻怎麼也湧不上來,站在陽台上的我因為膽怯而感到無力極了。
「到底該怎麼幫助那個爸爸跟孩子呢?」
為了讓自己安心,我回到了電腦前,在FB上留下訊息向朋友們求救,接著趕緊到樓下管理中心詢問對方可能的門牌號碼,卻被管理員委婉拒絕。失望回到家這場衝突似乎已經平息,夜晚又回復到原來的平靜。
但,這件事至今仍舊停留在我心上。
我相信,那位爸爸一定也像大多數的父母一樣,總會在孩子入睡後,為自己的情緒失控所做的一切感到懊悔、又會因為自己無論怎麼努力,孩子仍舊不受教,到頭來只得到「我最討厭爸爸!!」的回饋而落入失望的深淵。我猜,他一定跟多數曾因情緒暴衝而傷害了孩子的父母們一樣徬徨無助。
明明希望孩子照著自己的好意去做,好說歹說卻不見孩子聽話。內心裡的失望與沮喪湧現,漸漸地被憤怒取代,甚至凌駕了理智,接下來對孩子做出的任何行為,都將違背原本的好意,也都將失控。
回想一下,小時候的自己,每當失望,沮喪,憤怒,憂慮時,總會有人同理你的心情?還是火上加油地否定你的感受?或是當你開開心心分享喜悅,卻得來一桶冷水告訴你,你不值得開心?再試著回想一下,當時的自己,一旦感受與心情,不被接納與同理,又是以什麼樣的情緒反應?是憤怒、悲傷、絕望……。
阿部秀雄在他的新書《孩子是媽媽最初的老師》對讀者提問,「如果把妳、先生、孩子以巴士來做比喻,妳會怎麼比喻呢?」「自己或先生是巴士的駕駛,而孩子是巴士上的乘客嗎?」
他說,大多數教養子女的父母們都誤會了,事實上,每個人都是單一的一台巴士,即使是年紀小小的孩子,也是自己心靈巴士的駕駛。那些跟著我們成長經驗而來的各種情緒就是巴士上的乘客。當我們遇到各種生活中的現實情況時,對應舊有經驗的情緒就會跳出來影響巴士的行駛。萬一我們對應情緒的能力還未真正成熟(成人心未臻成熟),那麼我們將無力控制自己的這台心靈巴士,而與在一旁學著行駛的孩子巴士相擦撞。親子衝突產生,孩子也將因此無端受傷。
以我這幾年與內在情緒相處的體驗發現,原來隨著我們的成長經驗學得的各式情緒反應會內化成自己內在的一部分,當遇到類似情況時,某個情緒就會隨時跳出來主導我們的理智。除非我們已經認清情緒來源、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否則,在重要關鍵時,它就會在理智之前先冒出來佔領我們,成為主導者。失去了主導權的我們,此時就不再是自己的主人,而接下來所採取的言行都將超乎自己所能掌控的。
記得前幾年聽森林小學校長朱台翔的「重建自我圖像」課時,她提到當時自己最新運用的面對情緒的方法。就是「平靜地看著情緒來,仔細地在眼前端詳它,接納它,再微笑著看著它走。」
這是短短的一段話,卻讓我從此放在心上。朱校長說得很輕鬆,實踐起來可一點也不。情緒產生時,要能夠把情緒看清,就是一個不容易的練習。但我會提醒自己說,「它來了。我要接納它,靜下心來好好看看它怎麼產生的,絕不否定它,等著它過去。」 練習成功,是很令人開心的。萬一不成功,再想想卡在哪裡了,自己過不去的點又在哪哩,好好釐清。下次再發生,再把它看清楚,直到完全接納為止。
我發現,一旦能改用這樣的方式面對情緒,隨之起舞的情況就變得比較少。對於家人,我也會表明自己正在情緒中,沒辦法搭理任何人。好處是,因為不隨著情緒起舞,衝動下所採取的行動減少,就有機會好好地面對,進一步處理問題。
阿部秀雄說,有些情緒是成長中沒有被好好對待累積而來的,那些正是需要好好寶貝的「內心小孩」。趁著這些情緒冒出來時,好好地對待,你將能重新長出力量,真正長成大人(成人心),更能成熟面對事情或是孩子的問題。
試著仔細想想,孩子的行為投射到你身上的是什麼樣的情緒呢?
是焦慮、是沒自信、是自卑(我很糟)、是不斷地責備自己、是罪惡感、寂寞的感覺、還是悔恨或是害怕…?
趁著孩子言行投射出這些令你不舒服的感受,或是未曾被好好對待的感覺時,好好靜下來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好好寶貝自己。把這些長時間以來已經內化成為時時跳出來苛責自己的內在聲音,好好轉化成為正向力量,讓我們在情緒中,仍然記得選擇做個有能力的成熟大人,如此才有機會展翅做一個不被情緒牽著走的自己的主人。
當我們做父母的真正能做自己的主人時,孩子將能被大人們以最佳的方式對待,長大時他們或許就能少點學著面對情緒的課題了吧。我這麼期待著。
延伸閱讀
只要做到這件事,孩子就會超好帶
妳值得,愉快地享受教養子女的快樂
孩子,才是最初的老師
本書即將於六月28日出版發行~~~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