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日本電影,有時候即使平淡如白開水的劇情也能在我心裡發酵許久,如《橫山家之味》。有時候認真帶觀眾探討具爭議性議題的劇情,又令人思忖許久,如《鹹豬手事件簿》。有時候,探討父母兄弟姐妹親情的溫馨劇情就能讓我隨著劇情又哭又笑,如《淚光閃閃》。最近看了一部日本電影《告白》,令我難受許久,那難受的感覺相當混沌,怎麼也想不清。
電影是從一個女導師對整班學生的告白開始,她在教室中來回走著,用再冷靜不過的語氣正述說著。隨著時間經過,故事漸漸有了雛形,一起駭人聽聞的凶殺案真相就在教室裡被揭發了。死者是導師的女兒,而殺人兇手就是在告白中被老師稱為A跟B的兩個學生。雖然她以代號稱之,但詳細的特徵與喜好卻毫無遺漏,因此全班學生立刻就明白真實的兇手,為此引起一陣恐慌。瞬間,小小教室內分隔成兩派──兇手與無辜者。
只不過,短短幾分鐘之內就真相大白,這戲該怎麼演下去?我好奇地揣測著。
緊接著,畫面中的女導師繼續著她面無表情地陳述。這次她不說故事、沒有指責,只是冷冷地說著因為法律規定,使得未成年的殺人者不會被懲罰云云,話峰一轉她突然要大家好好珍惜生命。然後,離開了教室,剩下一屋子竊竊私語的學生。學生B從此缺席,而學生A依舊上學,導師換了個菜鳥男老師。原本正常的班級從此也變了調。被標籤為殺人兇手的學生A遭到全班同學集體罷凌,只要出手欺負A就可以累積積分,積分訊息隨時會在每個學生的手機上更新。罷凌似乎變成了一種懲罰罪犯的手段,執行起來天經地義,使得旁觀者也成了眾矢之的。
那拒絕上學的學生B是否因此免除厄運呢?答案是否定的。全班同學並沒有因此而放過他,他們寫了一張張看似充滿激勵文字的慰問卡片,其中卻暗藏咀咒。菜鳥老師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女導師用來使學生B發狂的一顆棋子。就在菜鳥老師自以為展現好意與關心之時竟使得學生B更加發狂。B的狀況,使得他母親擔心害怕得不知所措。
電影看到這裡,我的心情是複雜的。對於做壞事是否該遭到報應或懲罰,我還沒完全想清楚。但是看著電影中那以正義之名執行各種暴力的人們,卻更令人作嘔。劇情就在我這種種矛盾間繼續開展,學生A與學生B的殺人動機就在毫無喘息的節奏下一層層被剝開。那底下的真相,有著血淋淋的人性,令人不知該心疼好,還是該給予指責好。結局更是讓我留下了許多問號。
這個故事對於推理迷或是喜歡懸疑劇的影迷們來說,無疑是部精采絕倫的好戲。它驚悚、懸疑、邏輯精準、節奏明快,導演的表現手法新穎加上配樂極佳,確實多了幾分可看性。只是那故事只往向死性發展,毫無生機可言,令人心情沉重不已。到底是什麼引起了各種極端的暴力型態出現?是女導師對於自己沒能照顧好女兒的罪惡感?還是全班學生擔心自己成為受害者的報復心態?或是學生A對母愛的極度渴求?或是學生B想要證明自己存在的一念之差?
那麼故事中有沒有一絲絲的愛呢?菜鳥男老師一頭熱的關心算嗎?因同情心而出手阻止同儕欺負同學A的女同學算嗎?只用自己的方式愛孩子的同學B的母親呢?
心裡冒出這麼多疑問後,一轉念,我想,如果給每個人多一點點愛,結局是否會不同?
心理學家佛洛姆說:「愛是關心、責任心、尊重和瞭解。」《愛無敵》本吉圓子老師說:「愛是給孩子他想要的。」我猜想,如果劇中的孩子們都接收到了滿滿的愛,那麼故事應該就不會這麼暴衝地往最絕望的境界發展下去。
這是個值得細細思考、好好討論的故事,但我不打算現在推薦給我的孩子們看,或許等他們高中以後。因為世上還有很多美好的人事物等著他們慢慢認識、細細體會,我只想在孩子小時候,在他們心中點一盞明亮的燈火,打心底篤定自己是值得被愛的,相信只要這樣未來他們即使身處逆境也能找到希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