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怪獸芬 

相信家中有孩子在上才藝班的父母,都跟我一樣曾經或是正在經歷這樣的過程。依照孩子的要求,找了老師,花了錢上音樂才藝課。沒多久,孩子就失去原本的興致,想放棄學習了。

這時如果是你/妳會怎麼辦?我曾經問過前輩,大多數朋友的回答都是「不論如何就是逼著孩子練琴」,因為深怕過了學習的黃金期,耽誤了孩子。只是,這「學習的黃金期」到底要怎麼定義呢?我們好像從沒細細思考過,卻也隨之慌張了起來。正當我猶豫不決時,即將出版的一本關於成人大腦可以藉由訓練、運動、冥想改變的大腦新知書中的一個小節給了我值得參考的說法。 

     托布博士為了腦中風病患而不斷改良CI療法*,同時也對成年人的大腦可塑性感到興趣。一九九五年春天,托布博士夫妻倆前往德國訪問共同研究的學者。

夫妻倆與康斯坦茨大學的托馬斯‧艾爾伯特(Thomas Elbert)博士共進晚餐時,聊到「人類日常生活中有什麼活動會集中使用單手來做?」這時艾爾伯特博士的妻子,女高音米爾德‧亞蓮(Mildred Allen)立刻回答:「那就是絃樂器演奏家的左手囉!」想想也確實如此。

假設右撇子要演奏小提琴,左手四隻手指就要不斷按著琴弦,而只有左手拇指稱著琴頸。右手雖然要拉弓,手指卻沒有個別動作。

但是,拉小提琴能夠改寫腦地圖嗎?只要用腦磁儀,描繪他們的腦部活動,就能找到答案。於是他們找到了新的共同研究目標。

實驗對象是演奏經歷七到十七年的絃樂器演奏者。其中包含六個小提琴家,兩個大提琴家,一個吉他手。另外再挑選六個不懂弦樂器的人做對照組。內容是請實驗對象坐在椅子上,對指尖施加小小壓力,用安裝在頭上的腦磁儀描繪軀體感覺區。

弦樂器演奏家的右手,與對照組的右手沒有什麼差別,但是兩者的左手則有極大差異。弦樂器演奏家的腦中,對應左手四隻手指的皮質面積,不僅比對照組大上許多,連觸覺也更加敏銳。

而且表現左手手指的皮質區域大小,與開始演奏樂器的年齡有關。皮質區域擴張的最大值是從五歲開始學,從十五歲開始學的擴張速度則稍微減少。除了這項研究之外,其他研究也得到相同結論。因此,媒體才會大力鼓吹儘早讓孩子學音樂。

不可諱言地,兒童的大腦可塑性比成人要強。但是真正的關鍵在於所有弦樂器演奏者都會發生皮質重組,即使成年之後才開始學弦樂器的人也一樣。

演奏樂器要集中使用手指,觸覺當然會更敏銳。此外還講究雙手動作的協調性,左右腦的聯絡也要更快。注意到這點的德國哥德菲‧修拉提格(Godfrey S.)博士就調查了連接左右腦的腦樑大小。腦樑就像是大腦的無限高速公路,在樂器演奏家的案例中,左右腦必須密切溝通,協調左右手的活動。

當左右腦的資訊交換量增加,用來聯絡的神經細胞也會增加,這算基本推論。實驗對象是鋼琴家、弦樂器演奏家等音樂經驗人士,並挑選沒演奏過樂器的人作為對照組。以MRI調查腦樑大小之後,發現音樂經驗人士的腦樑比對照組要大上許多。

由此可見,無論是弦樂器或鋼琴,不管何時開始訓練,只要堅持下去,大腦就會改變。

注:

*CI療法:限制-誘導(CI)運動療法是我們可以藉由訓練人使用大腦另一個部位,來取代受損或失去功能的部位。比方說,治療師綑綁腦中風病人的手臂,強迫其大腦重新學習使用因中風癱瘓的手臂。

本文摘自《改寫腦地圖──把不幸腦變為幸福腦》,即將於十一月出版。

改寫腦地圖封面.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ymau 的頭像
    shymau

    愛閱讀,就是我的Style

    shy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