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為孩子做的事
日本有一個「讓孩子健全發展~零體罰大作戰」的活動。
二○一七年五月,日本厚生勞動省以推動「零體罰」育兒為目的,製作了各種宣傳,提供如同本書正在傳達的概念─「體罰會對大腦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等相關資訊。
雖然,打罵孩子的行為是以愛為名,但是卻有會在不知不覺之間升為虐待等級的危險性,希望各位讀者能在育兒時顧慮到孩子的情感。
宣傳單上印有以下五大重點。
1.育兒時不可使用體罰或語言暴力。
2.孩子對父母感到恐懼時,無法發出求救訊號。
3.將即將爆發的焦慮情緒暫緩爆發。
4.父母本身可以發出求救訊號。
5.將孩子的感情與行為拆開來思考,並且協助其成長。
第1項的重要性,就如同本書中不斷重複、想要傳達的概念。
從小就受到以「管教」為名、不當管教的孩子,為了在殘酷的環境下生存,就算父母的言行多麼不合理,也必須配合父母的心情、肯定並且接受他們的想法與價值觀。極端的情形甚至有被揍了還覺得感謝的偏差情感。這種心理反應,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一九七三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發生了劫持銀行事件,人質因為與犯人長時間相處而對犯人懷有同理心與善意的現象,故命名之。
被置放在不當管教狀態下的孩子,和當時的人質處於相同的情況,都是為了生存而採取的行動。就如同第2項,必須注意別讓孩子對父母懷有恐懼的心理。
第3項,建議父母事先了解自己,當產生焦慮感時,自己專屬的迴避方法。或許不是很容易找到,但是可以嘗試幾種改變想法的方法,從中尋找比較有效果的。
第4項,不僅是為了孩子,是希望父母本身務必要為了自己而實踐的重點。
不要一個人陷入死胡同,可以仰賴衛生所、兒童諮詢所、醫院等各個專家的協助。
第5項是告訴父母要從「發展」的觀點去看待孩子成長所需的必要事物。孩子的大腦並未具備一蹴可及的社會性。之所以會有任性,或強壓自己意見給別人等行為,都是因為大腦尚未成熟、正在發展的關係。
孩子並不是成人的縮小版。
如果無法理解這個部分,只是單純想要孩子聽話,往往會不斷給予孩子更強烈的指示。
例如,兩三歲孩子會進入讓父母煩惱不已的「不要不要期」,這是因為前額葉皮質尚未發展完全。正在準備成長、尚未成熟的大腦,還難以抑制需求與欲望。所以即使斥責他們這些行動是「任性」,也毫無意義。這時我們所能採取的僅是「保護」的態度。
那麼,如何抑制或緩和憤怒的情緒呢?
使用「憤怒管理(Anger management)」相當有效。憤怒是一種自然的情緒,不需要去否定這件事情。然而,為了適當處理憤怒的情緒,我們必須先了解憤怒的種類、探索憤怒的原因,並且適當將情緒傳遞給對方,學會如何與這些會造成焦慮、憤怒原因的壓力相處。
這種憤怒管理不僅可應用在親子關係或夫妻關係,對於職場或朋友關係也會很有幫助。近來市面上也有許多相關的書籍或演講等活動。
此外,為了避免在傳達一些事物給孩子時,使用粗暴的語言或暴力行為,還可以多多參加提升溝通技巧的訓練課程,這些都是我們成人可以做的努力。
《你受的傷,大腦都知道:哈佛研究虐待、忽略與情緒勒索對腦部發展的影響》
世茂看書網 goo.gl/JHghwg
博客來 goo.gl/4osdZG
金石堂 goo.gl/nxf1tC
誠品 goo.gl/tJTWGd
讀冊 goo.gl/crkssP
各地實體書店皆可洽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