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珊‧懷斯‧鮑爾
ISBN:9789865779542
出版社:世茂
出版日期:103/11/4
鮑爾博士優美的文字與豐富的歷史素材,使她的這套通俗歷史讀本成為孩子們瞭解和學習歷史的良好開端。——《出版商週刊》
這套書是所有歷史叢書中最好的一套,適合各年齡層次讀者閱讀的家庭讀本。——《日本家庭教育》
以宏觀視角為孩子提供全球近代史最重要的歷史事件,讓家長與孩子共讀,學生與老師共學。
匯集世界歷史故事精華,自學家庭必備教材!
最受美國家長推崇的自學歷史讀本!
瞭解世界文明必要套書!
美國亞馬遜歷史教育類第一名、自學類長期前三名、美國自學歷史教育書籍第一名
歷史時間軸呈現,以富有節奏感的溫暖文字,簡潔清晰地描繪歷史發展的歷程,帶領孩子瞭解近代史時期的重大事件!
【內容簡介】
◎ 殖民地時代,看列強如何掠奪世界資源,建立奴隸制度。
◎ 現代化思潮使帝國主義衰退,看民主勢力抬頭,各國召開議會,制定憲法。
◎ 美國如何脫離英國,為建立國家而奮戰!
◎ 從西方勢力往南美、亞、非、紐西蘭蠶食,看今日國際角力的源頭。
《世界的故事》一套四冊,為什麼受到全世界自學家庭和老師的喜愛,當作指定教材?
因為:
- 這套書的寫作方式可以適應任何年齡的學童。只要你的孩子能聽懂故事,就可以開始用這套書。自學家庭在使用時,會將故事簡化或改編,增加補充教材,做延伸美術教學或美勞課,或是配何內容進行博物館展覽參觀等活動。
- 四本一套,一年一本,四年完全掌握所有世界歷史的重大事件。孩童可以得到全面性的歷史知識,認知完整不破碎。
- 內容經過完整規劃,每章每節的份量都經過妥善安排,容易在家自學或由父母教導,也可以做為學校課堂的補充。
網路資源豐富。國際自學歷史書籍的暢銷冠軍,網路資源分享最多,可以參照其他自學家庭的學習方式,下載或列印各種圖表、學習單、相關美勞活動、參考繪本等,或是做為學校課堂的補充教材。您可以搜尋「SOTW Pinterest」參考範例。
【目錄】
序
第1章 帝國世界
神聖羅馬帝國
西班牙的財富
第2章新教徒之亂
尼德蘭革命
失去國家的女王
第3章 兩國之王詹姆士
與詹姆士為敵的教徒
國王詹姆士的城鎮
第4章尋找西北通道
法國人在新世界
亨利•哈德遜的探險
第5章日本戰國
豐臣秀吉,日本的偉大主君
德川勢力的崛起
第6章新世界,新殖民地
普利茅斯的陌生人和聖徒
荷蘭人在新世界
第7章奴隸制度的散播
菸草與殖民者
安哥拉女王恩律加
第8章中東
波斯拼圖
鄂圖曼土耳其人
第9章 西方戰爭
三十年戰爭的國家,1618-1648
第10章遠東地區
日本鎖國:東方關閉大門
「外族人征服」中國:滿族的興起
第11章印度的蒙古王
世界統治者,世界之王和世界征服者
奧蘭澤布的三個決定
第12章戰爭,大火與瘟疫
查理上斷頭台
克倫威爾的攝政政體
瘟疫與大火
第13章 太陽王
法國的太陽王
第14章普魯士的崛起
第一位普魯士王腓特烈
第15章衝突的新世界
殖民地之戰:菲利浦國王的戰爭
殖民地之戰:路易十四拯救新法國
威廉‧佩恩的神聖實驗
第16章 西方
牛頓與洛克的宇宙定理
科學的農業
第17章俄羅斯向西侵略
彼得大帝
通往西方的港口
第18章 東西方的衝突
鄂圖曼兩度入侵西方
第19章 印度的英格蘭人
印度王國的崩解
商店老闆的入侵
第20章東方的國家
乾隆皇帝的圖書館
龍的國度
第21章 北美洲的征戰
三場無意義的戰爭
七年戰爭
第22章革命
不列顛殖民地的爭議
北美人的革命
第23章新國家
美國憲法
第一屆美國總統(1789-1797)
第24章向南方航行
庫克船長來到植物學灣
囚犯的殖民地
第25章 變調的革命
巴士底監獄風暴
治理國家的恐怖手段
第26章凱薩琳大帝
來到俄國的凱薩琳公主
凱薩琳大帝
第27章世界的改變
蒸氣與煤炭改變了英國
北美的棉花與槍
第28章中國與世界
世界的中心
鴉片交易興起
第29章拿破崙勢力的興起
拿破崙獲得權力
拿破崙皇帝
第30章加勒比海奪回自由
海地革命
第31章 盧德份子的叛變
世界的工廠
盧德份子
第32章大西部
路易士與克拉克前進西部
特庫姆塞的抵抗
第33章拿破崙的結束
拿破崙戰爭
滑鐵盧
第34章南美獨立
解放者―塞門.玻利瓦
獨立,不統一
第35章 墨西哥獨立
多洛雷斯的號召
墨西哥共和國
第36章 奴隸制度的終結
廢奴主義者的努力
第37章 非洲的混亂
祖魯王國
布爾人與不列顛
第38章 美國的悲劇
血淚之路
奈德.杜納的反抗
第39章 中國的飄零
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40章 墨西哥與鄰近國家
記取白楊鎮
美墨戰爭
第41章 紐西蘭與統治者
懷唐伊條約
紐西蘭戰爭
第42章 1849年的世界
淘金熱
沒有休止的世界
附錄一近代史年代表
附錄二近代史地圖表
【作者簡介】
蘇珊.懷斯.鮑爾(Susan Wise Bauer)博士
1968年出生於美國維吉尼亞,中小學時期沒有上學校,在家接受母親的自學教育。她10歲學習拉丁語,14歲成為職業音樂家,16歲時寫作三部小說,17 歲進入大學學習,五個學期完成英語專業課程,後作為訪問學生赴牛津大學學習廿一世紀神學。接著繼續在費城獲得神學碩士,選修希伯來語,1994年於維吉尼 亞獲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專攻翻譯理論。1994年開始在大學講授寫作與美國文學,獲得美國研究博士學位。
她的著作包括系列歷史讀本《世界的故事》,此外還與母親出版《良好教育的心靈》與《受訓練的心靈》(The Well Trained Mind),受到美國廣大自學家庭推崇。這一套四本的《世界的故事》是美國亞馬遜書店暢銷第一名的自學歷史書籍,在所有自學書籍的暢銷前十名排行榜,就有 五本是由鮑爾博士所著。現由世茂出版引薦到國內。
【內容試閱】
不列顛殖民地的爭議
英國如今擁有北美東岸一直到蒙特婁的土地,國土變得越來越廣闊。法國從前早就放棄印度,被英國所佔領。在安妮女王執政期間,蘇格蘭和威爾斯在「聯合法案」(Act of Union)中與英格蘭合併,合併之後英國稱為「不列顛」(Britian),無論英格蘭人、蘇格蘭人、威爾斯人、美國人,所有貿易和船隻往來都要在大不列顛帝國的紅白藍三色旗幟之下。
北美受不列顛政府的管轄只有十三年。
在七年戰爭期間,不列顛花費上萬英鎊來維護北美殖民地,因此要求殖民地開始償還國庫,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通過法律,要求北美支付額外的稅賦。
因此英國國會和國王的大臣制定了一系列的新稅法,稱為「法案」(Acts)。第一個稅法是巴黎和約後一年所頒布的「蔗糖法案」(Sugar Acts),凡是運送到北美港口的蔗糖或糖蜜都要課稅(除非是從不列顛運送過來的)。北美人恨透了蔗糖稅,不過他們更痛恨一年過後所頒布的「印花稅法案」(Stamp Act),每當購買報紙、書冊、骰子或玩紙牌,他們都因此必須繳付額外金錢給不列顛政府,而且,只要殖民地居民有簽署法律文件如遺囑或學歷證件,都需要繳一筆費用才能蓋印,文件才具有法律效用。
所有賦稅都繳納給不列顛政府。
有越來越多法案通過,北美人接受法令,必須為不列顛派遣來的軍隊提供住所和食物,所有費用由北美人支付。還有法案規定玻璃、紙、油漆、茶葉等都要繳稅。
更多金錢流到不列顛的口袋裡。
所有北美殖民地總督舉行「總會」(General Assemblies),在會議中抨擊這些稅法,許多人認為英國國會應該在通過法案之前,先徵詢殖民地總會的意見。維吉尼亞議會議長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生氣地站起來喊道:「除非是我們總會的法律條例,否則這塊殖民地所有的居民,絕對不可被迫服從對任何強徵賦稅的法律條例!」
帕特里克‧亨利爭執著,根據不列顛法律,除非國會議員(人民的代表)同意,否則不列顛公民不該被迫繳稅,而且,英國國會裡面沒有北美代表,沒有取得同意,是強迫不列顛的北美公民繳稅,因此議員通過的法案都是不合法的。「沒有代表,就沒有賦稅!」成為北美沿岸所有殖民者的控訴。
大不列顛的新國王喬治三世(George III)答應撤銷一部分賦稅。他是喬治二世的孫子,喬治二世在七年戰爭結束前突然中風而死。喬治三世登基之後一切和平,他不打算與殖民地產生爭執。
然而,喬治三世撤銷一部分稅賦的作用並不大,國會依然堅持要課徵茶葉稅,他們要北美人明白,殖民地是屬於大不列顛的一部分,大不列顛政府可以任意通過法律,不需要徵求殖民地的同意。北美居民聽到覺得很生氣,他們變得越來越憎惡在殖民地大港口城的不列顛士兵。
1770年的三月,一個春寒料峭的早晨,一群北美波士頓人向不列顛士兵丟擲雪球,有一個士兵很生氣,他下令開槍,於是一列士兵拿起槍對準沒有武器的北美平民射擊,有五個人被殺死,十幾個人受傷,這是不列顛軍隊首度對自己的殖民者開槍。
殖民地領袖們很快給這場事件一個恐怖的名稱:波士頓屠殺(Boston Massacre),由於死亡人數只有五人,因此可以說是最小的屠殺事件。但不久整個北美所有殖民地居民都在談論這個波士頓屠殺事件。
北美商人對於國會的怨恨越來越深,他們終於決定聯合抵制所有英國的茶,沒有船隻願意載運茶葉。喝茶的人改喝咖啡。這時期有一首詩「茶葉再見」這樣寫著:
現在我要向鮮奶油壺和舌頭說再見,
我的茶壺再也不能寬宏大量地
把害人的茶葉倒在茶杯裡,
以後我要倒的和喝的都是水,
免得失去最珍貴的自由!
只有在波士頓,茶葉還是可以自由運輸卸載和販售。
北美人開始叛亂,1773年12月16日,有六十個居民穿上印地安人的毯子和羽毛頭飾,他們行進到碼頭邊,把波士頓三間茶行船上的三百四十二箱茶葉,都倒在波士頓的海灣裡。
國會對於這些「茶黨」非常生氣,因此通過一系列法律,殖民地稱為「不可容忍法案」(Intolerable Acts),下令波士頓必須賠償這批茶葉,否則港口會一直關閉。不列顛將軍湯馬士.蓋奇(Thomas Gage)下令,波士頓港受到不列顛軍隊控制,沒有允許不得集會。
因此各殖民地的領袖紛紛到費城集合,召開盛大的會議,稱為「第一次大陸會議」(First Continental Congress),當時是1774年,帕特里克·亨利和喬治.華盛頓都參與了會議。
大陸會議提出一份請願書,送給喬治三世和英國國會,希望不列顛政府可以調走不列顛軍隊,重新開啟港口,撤銷賦稅。大陸會議也發出警告,殖民地將不再遵守不經過他們允許的法律。有史以來第一次北美殖民地都合作在一起。
由於北美人不確定請願書到達英國之後會發生什麼事,許多人都猜測應該會有戰爭,因此開始囤積武器和子彈。帕特里克‧亨利離開第一次大陸會議後,回家告訴維 吉尼亞議會,他說:「我們已經盡一切努力來避免即將來的風暴,我們提出請願,我們抗議,我們提出申請……如果要自由,我們必須戰鬥!我重複一遍,我們必須 戰鬥!……紳士們可以疾呼和平,和平,但和平沒有來……生命誠可貴,和平何其甜美,卻要償付鐵鍊和奴役的代價,值得嗎?萬能的神,請停止這一切吧!我知道 還有其他的路,但是對我來說,不自由,毋寧死!」
北美人的革命
給英國國會的請願書並沒有帶來和平,不列顛開始準備要去攻打北美人,來貫徹帝國的體制。
不列顛領袖們知道,北美人也已經準備好作戰,他們看見在麻薩諸塞州的雷辛頓(Lexington)和波士頓殖民地,以及康科特(Concord)城郊原野裡,有一批批年輕人帶著武器練習作戰,這些年輕人自稱為「一分鐘人」(Minutemen),因為他們在一分鐘內可以立即做好赴戰場的準備。不列顛知道這些民兵有毛瑟槍和子彈的儲藏,隨時可以作戰,其中最大的武器儲藏量在康科特。
1775年4月18日,一隊不列顛士兵行軍到波士頓外躲藏在黑暗中,準備徹夜進軍到康科特,準備攻其不意,突襲北美人,把武器奪走。
北美人發現這個計畫,兩個波士頓人保羅.李維爾(Paul Revere)和威廉.道斯(William Dawes)受到指派,趕在不列顛軍隊前進到康科特之前去警告當地的居民。他們整夜奔馳,騎著馬呼叫:「不列顛人來了!不列顛人來了!」
他們經過的地方,所有北美人都拿起武器準備迎接敵人。民兵集結在康科特半路的雷辛頓,等待不列顛軍隊前來。
不列顛軍在4月19日清晨到達雷辛頓,天氣寒冷多霧。不列顛指揮官看見在霧中集結的民兵,擋住他們的行進方向,於是用劍指著他們叫道:
「把武器放下,叛徒!否則全部殺死!」
民兵只是瞪著他,毛瑟槍已經上膛。
「開槍!」指揮官喊。
槍聲響起,有八個民兵倒下,其他人撤退。不列顛軍到達康科特的時候,看見有更多民兵,雙方開戰,更多民兵倒下,但不列顛士兵也死傷慘重。不列顛軍想要找藏 起來的武器,卻什麼都沒發現,於是他們往波士頓撤軍,民兵在他們背後一路追趕,從躲藏的樹林裡射擊不列顛士兵,等他們回到波士頓,已經有兩百多人死亡,因 而開啟北美獨立戰爭(War of American Independence)。
消息傳遍北美殖民地,男人都起來作戰,舉行第二次大陸會議,推舉喬治‧華盛頓為殖民地陸軍團作戰總指揮。
1775年6月17日,第一場大戰爆發,英軍襲擊美國在波士頓邦克山(Bunker Hill)陣營,三次攻擊之後,美軍撤退,英軍雖然控制邦克山,卻喪失三倍於美軍的士兵。
接著華盛頓抵達波士頓,把剩餘殘兵集結起來,加入志願軍,組成一隻隨時可以上場抵抗英軍的軍隊。他們沒有足夠的食物和武器,有些美軍甚至連鞋子都沒有,而且隨時可以離開,沒有人阻擋。的確有許多人離開,但華盛頓終究把軍營建立起來,把軍隊整治訓練起來。
北美人繼續奮戰,越來越多人認為這場戰爭的目的不只是要對英國國會抗爭,而是要使北美獨立。北美作家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出版一本小書《常識》(Common Sense),鼓吹北美人要與英國完全斷絕關係,並且把理由出版,要讓全世界都看見。潘恩表示,「若我等承認自己是不列顛臣民,我們必須……被稱為反叛者。我們出版宣言,把遭遇到的悲慘說出來,把我們用來尋求和平的無用方式呈現出來…...這樣的記錄會帶來更多好的影響。」
成千上萬北美人讀過《常識》,心裡有了共識。1776年5月,羅德島殖民地首先宣布獨立,脫離大不列顛。新大陸會議在費城召開,說明殖民地的州必須組成獨立新國家,一位維吉尼亞人湯瑪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奉令草擬第一份宣言。
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湯瑪斯.傑佛遜所寫的獨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開頭這樣說:「在人類事務發展的過程中,當一群人必須解除與另一群人的政治連結,並按照自然法則和上帝的旨意,以獨立平等的 身份立於世界列國之中,出於對人類觀點的尊重,必須將驅使他們獨立的原因予以宣告。」裡面接著羅列大不列顛對殖民地的錯誤決策,最後是「這些聯合一致的殖 民地從此是自由和獨立的國家,並且按其權利也必須是自由和獨立的國家,取消一切對英國王室效忠的義務,與大不列顛國家之間的一切政治關係從此全部斷絕。」
不列顛政府的回應是載運三萬名士兵到紐約,攻打華盛頓的軍隊。美軍戰敗,一再撤退,英軍節節勝利,眼看華盛頓只剩下三千名士兵,志願軍等人都已經逃走。
華盛頓知道,以這樣的人力不可能對英軍正面攻擊得勝,因此他決定進行奇襲。1776年12月26日晚上,華盛頓軍隊駐營地在德拉瓦河邊,他們聽見喬治三世 僱用的德軍正在河的對岸慶祝勝利,喝酒又跳舞。半夜,華盛頓帶著士兵到河邊搭船渡河,一次只載運一批人。一個副官記錄當時的情景,「刮著暴風雪,令人恐懼 的刺骨寒冷,有些士兵把毯子撕破綁在腳上,有些士兵則赤足……風雪變成冰雹,如刀子一般颳著。」小船在風暴中困難地行駛著,深怕迷失方向,士兵隨時都可能 凍死。
但華盛頓堅持下去。美軍到達河岸另一邊,對德軍發動奇襲,逮捕一千多名俘虜。副官記錄著,「這是一場光榮的勝利!使各地的盟友振奮不已,使我們黯淡的未來看見一絲曙光!」
戰爭還沒有結束,大家都認為美軍的抵抗不久就會瓦解,畢竟不列顛帝國以贏得七年戰爭的勝利,殖民地再撐也不過多久。
但是在1778年情勢倒轉,法國決定要加入戰爭,與美軍聯盟抵抗老敵人英軍,接著尼德蘭與西班牙也提供援手。由於殖民地使大不列顛國庫空虛,英國變得厭戰。
在1781年,華盛頓的軍隊計畫在維吉尼亞海岸的約克鎮(Yorktown)圍剿英軍最大勢力,法軍迅速航行到沿岸,斷絕了英軍的徹退,最後英軍總指揮康沃利斯侯爵(Lord Cornwallis)無可選擇,只好投降。根據傳統,英軍投降,軍隊要演奏「這世界完全顛倒了過來」(The World is Turned Upside Down)的老調:
1783年,大不列顛簽署同意書,承認殖民地獨立。北美人再也不是殖民者,如今他們是一個嶄新國家的公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