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獸芬碎念
撒嬌的重要性,本吉圓子老師的《愛無敵-給孩子滿滿的愛,孩子就會改變》裡,著墨許多。她認為,沒有獲得父母無條件的愛,沒有辦法向父母撒嬌的孩子,將會有不少困擾父母的問題行為出現。而阿部秀雄老師的《做孩子的心靈捕手-不打不罵教出好孩子》書中,則認為父母是帶領孩子的領航者,但是傳統的打罵或是強說理的方法將無法進入孩子內心。兩位老師都以數十年在教育現場以及諮詢上的親身經驗誠心誠意地寫了這兩本書,希望提醒父母在教養孩子時,要使用能真正打動孩子、了解孩子的方法。
以下這篇文章是我在follow阿部老師的部落格時,發現可以翻譯出來分享給各位的。
我自己以前很會在不順心的時候對家人擺臭臉。看完這篇文章,才發現原來這是阿部秀雄老師所說的,耍脾氣。也才清楚知道,原來是因為我不懂得撒嬌所致。底下這篇文章,想分享給各位不會撒嬌的大人們讀,希望對大家有些助益。
文by阿部秀雄
會撒嬌的孩子通常也是擅於說出內心話與會以哭來發洩的高手。只要讓孩子學會撒嬌,那麼親子間容易互相了解,教養起孩子來更是輕鬆,所以我覺得,教養孩子時要留心的事情就是讓孩子學會撒嬌。
而不懂得撒嬌的孩子如果一直學不會撒嬌的話,未來即使想撒嬌也無法撒嬌。等到長大成人,將會苦於無法將自己的心聲傳達出去。日本人一般將這種想把心情傳達出去卻無法順利做到的狀態稱為「耍脾氣(すねている)」。
譯注:すねている,是指不願意聽別人意見,內心有所不平的樣子。
接下來,我想跟大家介紹一個有助克服「耍脾氣=不會撒嬌」體驗的研討會中我們所做的事。這個體驗有助於幫助人們找回自己、找回親子關係。
在研討會中,我會請學員兩人一組,分別扮演「體驗耍脾氣的孩子」與「引導孩子別耍脾氣的父母」。體驗者只管沉浸在耍脾氣的心情裡即可。實際扮演這種互相拉扯的角色,容易在不知不覺間有角力與衝撞的情況出現,不論是體驗者或是引導者,都會感到自己的內在層面有一股微妙的互相拉扯的感覺。
我們會請引導者握住體驗者的手,不要施力,但是兩者的手不要刻意放鬆,而是要輕輕地拉扯。是那種只用內心去拉扯然後引導的感覺。然後,靜待接下來可能會發生的事。
等待的時間越久,體驗者就能自然而然地以身體表現出內心湧現的情緒。那或許是「別管我」的行為,也可能是「想要引導我就再用點力吧!或是你好像沒有那麼反對我,我感覺不到彼此的拉扯耶」等行為。如此一來,引導方就能依著對方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斟酌接下來自己該採取的行為。
另外,體驗者要大膽放心地向對方耍脾氣。而且要背向引導者,引導者可以用手輕撫體驗者的臉頰或搭肩來引導。現在,請雙方試著,以手互相拉扯。
以下是三位參加者的感想,請參考。
〈感想1〉
本來是想輕輕地試試看就好,後來覺得不太夠,於是又用了些力。這麼一來,引導者也配合我使力,正當我對於自己能表現內心的耍脾氣感覺時,引導者用兩手包握了我的手。
就在這時,我的心裡有股「你這樣做那我不就不能耍脾氣了嗎」的怒氣油然而生,於是下個瞬間就是想甩掉對方的手。然後,我覺得可以背對引導者,漸漸地收回了手。於是也因為可以好好地體驗耍脾氣的感覺,心情變得很愉快,自然地笑了起來。我覺得笑讓人神清起爽。
以前我想只是耍脾氣罷了,真實生活中應該只要阻止對方就好,不是嗎?
經過這次的體驗,我覺得,只要讓對方盡情耍脾氣,既不阻止也不放任,而要陪伴對方就能讓對方心情變好。
記得小時候,只要我欲言又止就會被媽媽一臉嫌惡地說「你喔,總是愛耍脾氣,很難應付耶,都不像你姊姊,人家說什麼都聽」。明明我想的事情媽媽都不試著了解,人家已經為了說不出口感到困擾了,還被媽媽否定,真讓人備感悲哀。我終於了解自己心裡曾有的那種「不能亂發脾氣」的想法。
經由這次的練習,我體會到自己可以盡情耍脾氣,而且這個行為不會被否定,還有人在旁陪伴,真的感覺很痛快。有人可以讓我覺得「心情不好就心情不好沒關係喔」,而且他不但理解我安慰我,還讓我心情更好。這次研討會讓我體會到,電視劇中那個總是發脾氣的女孩,被媽媽無條件陪伴的溫暖感覺。
〈感想2〉
當我被握著手,輕輕被拉扯,心裡有種想要耍脾氣的感覺。當我稍微體會這種感覺後,有股悲傷的情緒出現。當我體會悲傷的情緒時,真的好感謝一直在旁陪伴我的對方。由於這個體驗是慢慢進行的,所以我能微微有所感覺,慢慢體會悲傷,真的很好,之後還流下了感謝的眼淚,整個過程真的很棒。
〈感想3〉
用一句話來說,就是「耍脾氣」這個情緒所帶出的肢體表現兩者很一致。我覺得自己非常順暢地溶於其中。現在我的生活課題是「重建與母親的連結,將30年來的空白填滿」。這麼說來,我想起了自己小時候,幾乎從未跟媽媽耍脾氣,這次參加研討會,我流下了眼淚。雖然我這次沒有用很多力氣,但卻靜靜地體會了倍一定力氣拉扯的感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