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怪獸芬下定決心要放下「屠刀」,換一種新方法帶小孩後,第一個面對的課題是,練習讓自己面對每一種情緒,而不是就隨著情緒走,衝動地做出反應。而另一個重要的課題就是學著暸解孩子真正的想法。相信我,這兩者,都是極為困難的習題。尤其當我們已經習慣凡事給個標準來評價孩子,並為每一種行為一一貼上標籤時,實在很難把眼光放在了解孩子真正的動機上,而當自己與孩子的立場不同,溝通就不可能有效。
兒子去年開始學彈吉他,到這個月剛好滿一年,一年來每天半小時不間斷地練習,琴藝頗受老師的讚賞,現在每天加緊練習的是自己喜愛的經典曲「卡儂」。昨天晚上,我在廚房洗碗,卻不斷聽到兒子在房裡練琴時發出的怨言。幸虧這幾年的練習,聽著兒子的怨言,我心裡想的是「他遇到困難了」「他想發洩一下自己的無力感」「他真的想彈好,但老是達不到標準」。於是,洗完碗,我走到房門口問兒子說,「我想看你怎麼彈這世界超難名曲可以嗎?」
兒子答應後,我坐到他身邊,先看著那長達四頁的譜,嘴裡發出驚嘆「哇,密密麻麻耶!看起來好難喔!」
兒子說,「是啊!有很多需要很快變換手指的地方,手指頭超酸,彈得手都要抽筋了!」
說完,擺好姿勢,就正式開始彈奏了。看著他左右手十隻手指頭忙碌地彈出音符,加上認真的臉龐真的好感動人。半首卡儂彈完,我跟女兒大力鼓掌給了大大的讚美,兒子臉上露出一絲驕傲,看來他重拾信心了,真好。
這樣的對話或許看來稀鬆平常,但可是我把《父母效能訓練》與《改變孩子的有效溝通》這本書裡的方法拿來實際操練幾年的結果。如果是以前的我,當昨晚兒子不斷發出怨言時,我應該會有情緒地跟他說,「多練幾次就好啦」「學音樂本來就得要付出努力的」「要練就不要抱怨」,甚至連千古名言「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等等所謂的激勵話語都搬出來也說不定。我清楚了解,這樣一來,最終根本幫不上忙,反而像是落井下石般地讓兒子從此關閉溝通大門。
《改變孩子的有效溝通》書裡的一段敘述,當時可是重重地打在我的心上。
「父母NG溝通法── 否定的傾聽方式
盤問
希望一次聽到許多答覆,想知道得更詳細,由於父母親一廂情願,可能會造成逼問孩子的情形。
「那是怎麼一回事?」「這是怎樣?」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質問。孩子回答得稍微含糊些,父母馬上盯著問:「給我說清楚!」像這種方式我們不認為是「傾聽」,而是一種「訊問」。這其實是在盤問。
懷疑
對孩子的事老是操之過急,再加上最近發生一些狀況,於是父母如果問不出個所以然,得不到想要的答案,就絕不罷休的情形。當父母認為「絕對不可能」時,無論孩子如何說「是真的!」,因為父母一開始就抱有疑心,於是永遠得不到滿意的答案。不知不覺間,親子對話過程中父母發言占八成,小孩發言僅剩兩成。與其說是親子對話,不如說是在調查辦案。
一問一答
孩子一開口馬上就遭父母否定,因此不願再說話,接下來與其說是親子對話,不如說是進行問答活動的情形。
「和誰?」「小喜。」「什麼時候?」「今天。」「然後呢?」「一起玩呀!」結果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說的話都不成句子,所以對話內容四分五裂。這種一問一答的方式,不能稱作對話。
先入為主
這是指父母親習慣先下結論的情形。「我就說吧!」「所以你聽我說」,接下來所發生的全是「如我預料的」。像這樣先入為主下結論,會形成孩子所說的話全都被否定的糟糕結果。父母應試著從各種角度來看,並讓孩子提出結論。
建議父母與孩子說話時,要謹記
不盤問
父母若以非追問到底不可的態度對話,孩子將會不願意再開口。請不要忘記「傾聽」是很重要的事。
不懷疑
即使父母無法認同孩子的回答,也不要抱著懷疑的態度說「不可能!」。
不要一問一答
記得重複孩子說的話,而不是一味地要孩子回答你的詢問。
不先入為主
事先從各種角度思考後,自然就不會以先入為主的觀念影響孩子的意見。」
仔細靜下心來想想,這些話真的是平常我們常用來跟孩子溝通的語言啊!!原來這根本算不上溝通,因為我們從未聽到孩子的真正心聲,只是把單方的想法傳達出去而已。
我非常欣賞本吉圓子老師的作法,他說,要用跟孩子一樣的高度教養孩子,意思是如果我們不設身處地地去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與心情,愛與好意是絕對無法傳達出去的。常聽有些媽媽說,「奇怪!孩子小時候總是嘰嘰喳喳地跟在我旁邊,長大了怎麼就什麼話也不說了,真不知道他在想什麼?」又諸如「孩子上了國中後就神神秘密地,我連他交了什麼朋友都不知道,只好偷看他的書包/日記,偷聽電話。」
事實上,我們當真愛孩子,卻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點一滴地失去與孩子溝通的管道,迫不得已只好另外花更多的力氣想方設法去了解片段的孩子,真的很可惜。親子關係真的不應該彼此充滿不信任,只要學著好好跟孩子聊天,就能聊到孩子心裡,讓他們不論長得多大都願意真心跟我們說話,願意把他們遇到的困境說出來商量,這是我教養孩子時最大的期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