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述師.png

一位過去在醫院工作的朋友I來訪,聊起之前曾遇到有位女性因為腹部長了一顆巨型腫瘤前來就診,腫瘤的大小已有如懷孕七、八月。

我聽完I的話回道,「如果是像我們這種長時間坐辦公室的人,即使腰圍越來越寬廣,也只會以為是因為少活動而堆積脂肪而已,根本不會想到是身體有毛病了。」

I搖搖頭說,「沒有,肚子摸起來已經很硬了,連一般人也知道不是脂肪。」

這時,我才很訝異地說,「身體發生那麼明顯、奇怪的症狀,怎麼會拖到這麼久才給醫生看?」

I說,「因為不會痛,所以也不急著處理吧。」

我更納悶了,「但這樣生活不是很不安嗎?不會擔心身體出了什麼事嗎?去看個醫生,該割除就割除,就可以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為什麼不願意呢?如果是惡性的東西,那豈不危及生命?為什麼要這樣逃避呢?」

I面對我的連珠炮,只是聳聳肩,然後意味深長地說,「說不定換成是我,我也會這樣呢。」

我聽了瞠目結舌,非常的不解。

但夜闌人靜的時候,我開始反省,如果是自己會不會拖到事態嚴重才想面對?因為我都有點懷疑自己有恐病症了,所以在健康方面應該還不至於發生一樣的情況。但我發現,人生的其他面向卻有著嚴重的逃避狀況。

牛仔褲的褲頭有點緊了,腰帶的扣孔一直往前進了,心裡還是抱著僥倖。嘴上雖然老是唸著「該減肥了」,吃起東西來卻肆無忌憚,衣服也偏愛寬大的款式,甚至五、六年來連體重計也沒買。每年幾乎只有一次到藥局或減肥中心去量量體重,吃三天減肥早餐,然後就故態復萌。直到最近與久違的友人見面時,才從對方的錯愕驚覺事態不妙,終於痛心疾首地買了體重計,這才發現要回到正常標準的路變得好遙遠。如果在情況輕微時就知道警覺、就能忌口,今天要面對的減重任務也會輕鬆許多。

只因為幾句不中聽的話,就對多年好友心懷怨恨,卻不願在第一時間坦誠說出自己的受傷。隨著時間經過,這原本小小的委屈被我孕育成一個怪獸,最後吃掉我們的感情,吃掉我的平靜;她在我身邊時我刻意避免與她共處,她離開時我斬斷聯繫方式。周遭的親友也必須不斷地聽著我埋怨,從安慰我「不要想太多」,到「為什麼要妄自猜想別人的想法?為什麼有那麼嚴重的被害妄想?」我才發現,我不願面對自己自信不足和本質上對人性的不信任,使這些想法像是癌細胞一般,讓我變成一個心態不健康的人。現在這些想法根深柢固了,要扭轉拔除也需要很強的覺察和決心。

在《放下執念的50個心靈練習》中,馬修‧馬凱博士(Matthew McKay Ph.D.)也跟大家談到了「逃避」心態,

「有些想法的目的是提供立即的緩解,因為你可能正感到痛苦,腦子裡內建的機制─你根據過往經驗為自己量身訂做的─能夠幫你逃離不舒服的感受。所謂的內建機制,就是你依據自己過去不愉快的經驗,而反應出來的自救機制。換句話說,你找到可避免痛苦、掩蓋痛苦,甚至是盡快逃脫的方法。」

「這種大逃脫思考會促使你去做某些事情,以避免產生受傷、悲痛或憤怒的感覺。不過,心裡的創傷想要痊癒,必須先接受最初的痛苦,這種逃避本能往往會讓你遠離立即的痛,導致傷口無法癒合。」

「逃避你的情緒,痛楚就變成了兩層,而不是只有一層。逃脫的想法不過就是想法而已,你有足夠的能力去抓住這類想法,選擇用不同的方式來回應它。如果你知道:『原來這個想法是一種逃避的想法』,你就可以審慎地想一想,它是不是能帶領你去到你想去的地方。這種逃避思考跟你的價值觀相符嗎?它能讓你更珍惜對你而言很重要的事物嗎?」

在你的生命中,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是你已經察覺卻不想面對的呢?有什麼是你已經明白面對與改變它可以讓生命更美好,卻不願去做的呢?逃避能解決事情的機會微乎其微,如果面對能讓你獲得真正的內心和平,那麼即使暫時會有點痛苦,也讓我們勇敢迎向它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y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