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出門前,看著沙塵漫漫的陽台,我小小強迫了自己一下,拿著水管與長刷,邊沖著水邊把累積的塵垢給刷洗乾淨。聞著,小小陽台的淡淡清新,心情既平靜又清爽。不,等一下,遠遠地有個孩子正在奮力嘶吼,聽來像是野獸為了保衛自己的狂吼。確認一下時間,大概明瞭他(她)應該是個學齡前的小小孩。
「那麼小的孩子,發生什麼事了?」
我拉長了耳朵,想知道究竟是哪一戶人家,十分鐘過去,孩子仍舊嘶吼不止,但有個頻率,再聽,有個大人低聲在與孩子對話(?),大人說完,就是孩子的斯吼聲。二十分鐘後,情況依舊,陽台上的我,因為找不著確切的位置,越來越心急。
「那個孩子只會越來越無助,放任孩子無力嘶吼,那大人究竟想要他(她)學到什麼呢?」我著急地想著「孩子只會習得無助,慢慢地沒了自己,越來越退縮」。直到出門前,情況還是沒改變,於是今天一早的心情很沉重。
最近很認真地讀著狗的行為學相關書籍。
「和愛犬分享一部分餐食是件愉快的事,但最好不要在桌邊給牠吃。這樣一來你可以安心吃飯,二來免得讓牠有變成領導者的機會。事實上,你理所當然是領導者的地位,你的動物伙伴則是服從者。」
「在一群狗裡,狗兒睡覺的地方可不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睡覺的地方顯示出牠在階級中的地位……行為學家們並不建議讓狗睡在主人房間內,因為那是領導者睡覺的地方。」
這兩段話,讓我有一點點了解。即使豢養了心愛的陪伴動物,他們畢竟是與人類不同的物種,特別是狗,這種有階級意識的動物,還是必須事先了解他們的天性,才好與他們好好相處。但對於這樣的作法,我還是抱持懷疑,事實上,我不太想成為我心愛陪伴動物的領導者。
只不過,讀著讀著,我突然有一種錯覺。發現,好多父母事實上也是抱著差不多的想法在養育著孩子。
「我的種種作為就是要讓孩子知道,這個家誰是老大」
「他每一件事就是不斷挑戰我的底限」
「小孩就是有心機,我要想想怎麼對付他(她)」
這麼想來,養育孩子與馴化動物似乎並無差別,讓孩子知道誰是領導者,不需要試圖理解他們,只需要花力氣讓孩子配合「我的規則、我的價值觀」,這似乎才是王道。
昨天有位媽媽向我提問,「你說只要給愛,放任孩子予取予求,這樣孩子會不會變得任性?」首先,我想先問問,大家對於怎麼想「愛」這件事。但對於我,愛絕對不是放任,而瞭解與尊重人,也絕不是放任。
佛洛姆在《愛的藝術》裡,對於愛的定義,是我非常認同,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愛是照顧、責任、了解(如他所是的樣子)、尊重(讓人以他所是的方式去生長、發展」)。」
照顧與責任,太容易做到了。但是,了解與尊重,我們對自己,對孩子真的都做到了嗎?佛洛姆說,前面的照顧與責任是乳,只能給予生命的基本需求,而後面的這部份是蜜,是決定一個人能否愛自己與愛人的關鍵。當一個人生命中充滿了乳與蜜,他就是能有建設性的人格,會愛生命,能對生命充滿正向。
意思是,如果孩子很清楚,他是被愛的、被接納的,那麼,他,就不需要用極端的方式、用連自己都不舒服的方式來表達自己。他,也能知道,怎麼樣用了解與尊重的方式去與他人互動、相處。
我們不是希望孩子體貼、有同理心、了解人跟人之間的分際、懂得應對進退、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嗎?如果他(她)沒有真實地這麼被對待的經驗,沒有體會到生命中的蜜,那麼,無論我們在行為表面上如何阻擋、如何說破嘴,就算在我們的眼皮底下,孩子多麼地順從,那些我們希望的價值觀絕對都沒有進到他們的生命中,我們看到的,只是個被馴化的、沒有自己、沒有靈魂的順從者罷了。
這應該也不是我們生養孩子的初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