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ame.png  

 

我是唸中文出身的,有一回在與一位唸商科出身的朋友聊天時,他說:「其實,妳講的有些話我都聽不太懂耶~~」

對此,我大為困惑

因為我自認說話用詞非常淺顯易懂,也沒有與他大談什麼哲學道統,我不懂,就只是這麼生活化的對話,為何他還會有聽不懂的地方?

後來,跟另一位同是唸中文的同學聊起這件事時,她說她那唸法律的姊姊也曾嫌她說的話難懂

至此我才發現,原來在我們自以為的普通、自然中,其實都「暗藏」了我們中文人的「術語行話」

尤其我的個性較急,思考上又有上升水瓶的跳躍習慣,總認為我都已經說了13了,就算不說2,對方也該能自行連結起來才是

可其實不然,因為對方跟我畢竟是不同的個體,腦袋的運轉迴路不同,可能我是繞著圓圈想的,而他是繞著三角形去想的;可能我都已經遠衝到天王星去了,而他卻仍在水星附近晃悠

所以就像《共鳴力》一書中所說的:

 

想要讓他人照著自己的意思來行動的話,就必須先了解「對方與自己是不同的個體」,再依據各個說話對象的年齡或成長背景等,來進行「溝通」。

 

就像如果我非要用佛教的無常觀來跟一個基督徒闡述生命的輪迴之苦,那麼先別說他能不能接受佛教的教義,光是佛教的名相就搞得他一個頭兩個大了

所以在唐朝時才會出現變文這種文學體裁

這正是因為佛經的經文過於晦澀難懂,而僧侶們為了在講述佛經時讓一般民眾都能夠輕易了解,所以才將佛經的故事內容改寫成通俗易懂的版本

因此,我們在進行溝通時,除了要能夠有條理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外,同時也要考慮到對方的接受程度來對溝通的方式、內容做些調整

畢竟所謂的溝通不是只有單向的說出去就夠了,還要對方能夠接收並了解訊息才能算是一個成功的溝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ymau 的頭像
    shymau

    愛閱讀,就是我的Style

    shy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