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要有計畫。」這是我的家訓。
乍聽之下很驚人,但Mo爸講這句話的前提是,每一天都不能虛度;而原因是,人要永遠追隨自己的心和順應時勢。他認為,如果從小到大朝著所謂的夢想一路前進,有一天卻發現自己的興趣改變了或環境條件無法配合,卻還要執拗地堅持,或基於沉沒成本的原理而捨不得放棄,那不是一種很危險的事情嗎?
這話說得有道理,父親向來也是個負責認真的人,但這種「不計劃」的主張,實在跟許多成功人士的原則大相逕庭。我不是個擅長規劃的人,但對這樣的說法還是半信半疑。
畢業之後,我從事的工作雖然或多或少跟文字相關,但產業性質幾乎沒有交集,有幾度也以為找到自己可以安身立命的志業,結果不用多久,就好像《濃情巧克力》裡的女主角薇安一樣,心頭的北風一起,又想邁開流浪的腳步。
「滾石不生苔,轉業不聚財。」這句話是最令我戰慄的恐嚇。
我總覺得,未來是隔著氤氳湖面的另一岸,湖上靜謐卻詭譎,前路迷濛不清,湖裡也似乎暗藏著渦流,而我一次只能看到眼前的ㄧ顆小石頭,只能懷抱著不安,一步步地向對岸靠近。
因此,我特別羨慕那種能夠胸有成竹地說,「我未來要做……」「我五年後要……」的人,也對他們能夠如此確信下一步的計畫,感到不可思議。
我是不是智慧未開?還是自信不夠或太過實際,以致不敢作夢,所以才會對於自己想要什麼那麼模糊?過去總為了自己這麼混沌,感到懊惱又心急。
昨天,我在侯文詠在新書《不乖》中看到了蘋果執行長Steve Jobs的一段名言,心裡的慌張頓時紓緩許多。
「你無法預先把點點滴滴串聯起來;只有在未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眼前你經歷的種種,將來多少會連結在一起,你得信任某個東西,直覺也好,命運也好,生命也好,或者業力。這種做法從來沒讓我失望,我的人生因此變得完全不同。」
李開復放下Google大中華區總裁的職位之後,創立了「創新工場」。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從擔任教職,到陸續進入蘋果、SGI、微軟、Google等知名企業工作,最後婉拒Google上億股票的慰留,自行創業,都是跟隨「內心的聲音」。
他解釋,所謂內心的聲音,不僅僅是隨心所欲,他也藉由Jobs的哲學來說明:
「我們人生在世可以說是『在畫點跟畫線』。每一個點就是你心中告訴你,這個東西我喜歡學,想要去學,心中告訴我應該學,我有天賦去學,然後當你有這樣的聲音的時候,就不要多問自己為什麼,就去學它,也不要問自己在你人生軌跡中,它會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不用知道,但是在未來人生的某一天你會發現,你有機會把你畫的這個點,用一條曲線,把它連起來,當然不是每個點都能連起來,但連起來的機率還是很大。」
他還指出,很多中國學生問,是不是在大學時代就要計劃好自己25歲、35歲時要做什麼,對於這類問題,他答道,「這絕對不可能。」
像李開復先生這樣的「成功人士」,也認為連5年、10年內的計畫都不必做,應該說,不可能做出,這讓我們這種像被矇上眼睛,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前進的人聽了,實在寬慰許多。
知名童話《湯姆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的作者馬克吐溫,11歲時喪父,因為家境清寒,只好輟學開始工作。從印刷工人、河道船舶引水員、記者、汽船駕駛、金礦工人、編輯、演說家等,馬克吐溫從事過許多工作,但他因為這些經歷獲得滋養,也藉由工作遊歷世界各地,使他在日後創作時題材源源不絕。連他在密西西比河沿岸的孩童時期,也成為靈感來源,讓筆下的水上歷險故事更加逼真動人。
《不尷尬!冏時刻的脫身法則》作者、日本暢銷作家門昌央也是用「寫作」這條線,把過往的點串接起來。門先生在大學畢業後,也曾做過飯店服務人員、專業雜誌記者等工作,之後成為自由作家。由於人生閱歷豐富而產生獨特觀點,而成為多產的暢銷作家。
「人生沒有用不到的經歷。」這句話是著名節目主持人于美人在一次訪談節目上,受訪者對她說過的話。于美人因為學生時代在補習班打工發DM,畢業後自然進入補教業,又為了提升學生的英文素質,自費到錄音室灌錄英語學習錄音帶,這些經驗帶領她進入地下電台擔任廣播主持人,最後從空中走到幕前,成為家喻戶曉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對所有事情都盡力付出、珍惜每段歷程卻不做未來規劃的于美人,也把自己經歷的每個點流暢地串聯起來,構成一幅美麗的人生面貌。
所以,我告訴自己,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感受看不見的手的指引,堅定地往前走。我想,一定有迷霧散盡,踏上屬於我自己的應許之地的一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