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獸芬 

最近「銳寶貝」成為受父母寵溺小孩的最佳代名詞。因為這個新聞事件,我相信,身為父母的人最近都開始認真思考「自己有沒有把小孩寵壞?」

 

從媒體的報導看來,一個高中生每天坐計程車上下學、全身名牌、出手闊綽……,實在是不合常理。這反而更增加我的好奇心,我想知道,相對於物質生活的優渥,銳寶貝所得到的心靈需求(愛與安全感)是否也同樣富足呢?而銳寶貝的父母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對待他呢?

 馬斯洛.bmp

  

以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說,身為一個人有五種需求,每個需求都要得到滿足,人才能活出自己,到達自我實現階段。如果某個階段沒有獲得滿足,人就會不斷試圖找遍各種方法來滿足他某個階段的需要,在那之前都無法真正活出自己。

 

從媒體中片面資訊所得的銳寶貝的各種行為,可以判斷他的生理需求無庸置疑是滿足的,但從毫無判斷地結交朋友尋求某個團體的接納與認可甚至做出違反道德的行為這些蛛絲馬跡看來,我覺得他是個缺乏愛、認同感與尊重的孩子,他的成長之路肯定走得跌跌撞撞。

 

常聽媽媽們提到,為了希望孩子儘早有基本能力照顧自己,自己會忍住想要疼惜孩子的感覺,因而覺得不能退讓以至於總造成雙方對立的場面。比方說,媽媽急著要出門,四歲的姊姊不肯自己穿襪子撒嬌想要媽媽幫忙,媽媽因為覺得四歲的孩子應該要學會穿鞋,之所以不肯退讓只是因為深怕壞了孩子,於是雙方僵持不下,最後引發意想不到的親子衝突。

然而,當我好奇地詢問媽媽們「本意是什麼?」時,多數媽媽就會發現,親子衝突真的不是本意,愛孩子的心才是最原始的出發點。那麼,到底是什麼阻礙了愛意的傳達呢?當我又這麼一問時,媽媽們幾乎都會說出「我怕寵壞孩子」。

 

那位四歲女兒的媽媽說「我怕這次退讓了,幫她穿襪子,以後她就學會賴皮了。」當我又問,「那有沒有可能女兒只是當下希望感受到被疼愛的感覺呢?」媽媽啞口無言,最後只說:「我真的怕寵壞孩子,讓她以後變成依賴性強的人,無法獨立。」

 

「寵壞孩子」在媒體的不斷放大報導之下,或許會讓不少為人父母者,不敢大膽愛孩子。就如同那位媽媽所說,深怕愛多了,就寵壞孩子,讓他沒有競爭力了。但我覺得,這時,我們更應該靜下來好好思考,什麼是「愛」、什麼是「寵」,把根本關鍵想清楚了,才能找到真正傳達得出愛意的「愛孩子」方法。

 

而這個答案,或許日本幼教界公認最會解決孩子問題行為的專家本吉圓子的著作《愛無敵》(6歳までの子育て あふれるまであいを注ぐ)就可以提供父母們一個參考。

 

本吉圓子在這本著作的書名就直接告訴父母:「6歲前的教養方法是要充分愛孩子,愛到滿出來。」

 

她更在前言中直指核心:「近年來我發現多數父母來諮詢的育兒問題不外乎就是,孩子好動靜不下來、無法自己上廁所、洗臉、換衣服、吃飯慢吞吞、老是不專心、愛吸手指等。其實這些問題的背後因素都是孩子向父母撒嬌不夠所致。

 

  媽媽們所有行為的出發點都是愛孩子,但問題是,孩子是否感受到那份愛呢?

 

  上述的問題行為,以及常尿床、做起事來拖拖拉拉、在教室裡大吵大鬧、頻頻出現粗暴的行為……,其實只要讓這些孩子身體上的撒嬌獲得滿足,也就是對他們投以滿~滿的愛,很快地這些行為都會有所改善。

 

  每當我告訴媽媽們「請讓孩子好好撒嬌。除此之外別無他法。」每位媽媽都會驚訝地表示「什麼!可以寵小孩嗎?」。

 

  瞧!這就是認知上的差異。

 

  “撒嬌”不等於“寵”。

 

當孩子感到寂寞孤單、痛苦難過,也就是內心處於不穩定時,會向母親尋求身體上的親近,藉以安定內心。內心的穩定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孩子向父母撒嬌等同於吃飯喝水,是必要的行為。因此,我才會說要讓孩子好好撒嬌,多跟孩子有肉體上的接觸

 

  至於“寵”,則是對孩子百依百順,孩子未開口前就主動先買了東西給他們,或事先為孩子做些什麼以排除難題或挫折。……」

 

        我覺得,本吉圓子所說的撒嬌,就是孩子向父母討愛的行為,他們放出希望從父母那邊得到關心與愛的訊息。而父母是否能同理孩子的想法並溫柔回應孩子的需求,就決定了孩子是否能穩穩地成長而不出現問題行為的結果。不知道,這樣想來,各位父母對於疼一下孩子是否比較不那麼憂心,而願意選擇跟孩子站在同一邊呢?

 

《愛無敵》即將於九月份出版。敬請期待。但在那之前,先透露一些好方法。

 

 

 02.jpg

 

05.jpg 

06.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y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