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的標準治療是什麼?
治療癌症時有所謂的「標準治療」,分別是手術、放射線與抗癌劑(化學療法),由於一般情況下醫師都會推薦這些療法,大家很容易以為三大療法=標準治療。
上篇
「醫師,我確診罹癌!該怎麼辦才好?」免疫療法醫師教你了解癌症,降低恐懼!
標準治療的原本涵義是「『這種癌症』在『這種狀態』下,採取『這種手術』或『這種類型的抗癌劑』,能獲得較高的治療成效。」這可說是藉由過去的統計分析,加上該領域專家取得共識後產生的結果。
也就是說,手術本身並非癌症的標準治療法。如果某種癌症的狀態比較適合動手術,手術就是這種癌症的標準治療;如果某種癌症不適合動手術,比較適合採用抗癌劑,那麼抗癌劑即是這種癌症的標準治療──必須綜觀整體狀況,依癌症的種類與狀態,從過去數據中找到成效最佳的治療方法,這個方法就稱為「標準治療」。若沒有經過這些層層篩選,就算是抗癌劑與放射線治療也稱不上標準治療。
當癌症發展到第期(非常嚴重),通常已經擴散得很嚴重了。不管是將癌細胞斬草除根的手術療法,還是可在早期癌症手術後抑制復發的抗癌劑(適用於癌症尚未發展的第1期),對第4期的癌症病患來說都稱不上是標準治療。並非所有抗癌劑都稱得上是標準治療,只有符合「這種癌症,在這段期間用這種方法投入這種藥劑,能夠獲得一定效果」的療法,才稱得上標準治療。
另外,最容易受到誤會的則是前瞻性(cutting the edge)治療──事實上,最新研發的療法並不代表一定有用。
所謂的「前瞻性」,代表「使用至今從未試過的方法,效果未定」,很多都是實驗性的治療方式。能夠歸類於標準治療的,是以現狀來說最佳的治療方式,因此前瞻性治療稱不上標準治療。通常是「嘗試過所有標準治療都沒有效果時」,才會開始嘗試前瞻性治療。
病患、醫師與醫院之間的關係
大部分病患缺乏正確的醫學知識,所以沒辦法決定該選用什麼樣的療法。抗癌治療時,必須從醫師提供的療法選項中,作出選擇。
如前所述,通常醫師會提出站在醫療角度對病患最好的標準治療,但站在醫師的立場,很難替病患決定「這是最理想的療法」,這時必須讓病患自行判斷。
說得極端一點,病患當下可能會聽到「下列1~3項,您要選擇哪一種呢?」
1.雖然難以根治,可能還會造成身體障礙,但是能夠切除腫瘤的手術。
2.不動手術,同時搭配放射線與抗癌劑治療。
3.什麼都不做,執行緩和照護。
這些選項各有其優缺點,很難說哪個正確,哪個不正確。
舉例來說,一開始就選擇3的人應該很少,但是什麼都不做,剩下的生命也未必最短。
選擇1或2可能會苦於副作用與併發症,3的狀況則會依腫瘤位置而異,甚至有可能不太會出現症狀。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算手上握有確實的資訊,仍舊難以決定哪一個最適合自己。
病患必須從最實際的角度看待病情,仔細思考自己治療的目標,冷靜判斷哪一個比較符合自己的需求,才能夠在選擇後不後悔。
應該尋求第二建議嗎?
現在有所謂的「第二建議」制度,且已漸漸深植人心。這種制度倡導不應僅聽單一醫院的診斷,應同時前往多家醫院聽取不同的治療方針及相關意見。病患若需要向多家醫院尋求第二建議,也可以申請數份轉診單。
大部分的情況下,各大醫院提出的治療內容差異不大。無論是東京的知名大醫院,還是各地區較有名望的醫院,對癌症提供的治療內容都幾乎相同。不管換了那間醫院或醫師,標準治療的內容都差不多。
因為標準治療是由研究抗癌治療的醫師們討論出的共識,就算換醫院,聽到的建議也大致相同。
但治療方向性可能因醫院而異,像剛才舉的1、2、3選項,雖然每個都不是錯誤的建議,不過各醫療機關推薦的順序可能會不同。
舉例來說,如果直腸癌長在肛門附近的話,有一種治療必須連同肛門將整個直腸切除,未來必須永遠使用人工肛門排便。另一種治療則比較溫和,會嘗試留下肛門,保有從肛門排便的功能。
若希望完全清除癌細胞,連肛門一起切除的治療比較保險。但是站在病患的角度,絕大多數的人都希望能夠繼續用肛門排便。
然而,即使選擇能保留肛門的治療法,最後仍可能無法順利排便,或是會一直從肛門流出軟便,經過長時間折磨後恐怕會覺得「早知道就裝人工肛門了」。由於每個選項都有好有壞,沒辦法斷定哪個選擇好、哪個不好。
病患現在所面臨的抉擇,就是得從「有風險但保有方便性」與「不方便但是較安全」這兩種情況中做出選擇。每位醫師面對難以選擇的病例時,見解都不盡相同,病患的思維當然也因人而異。
接受第二建議是每位病患理所當然的權利,但有些病患不管到哪裡,聽到的說法都大同小異,隨著病患到處諮詢,接受治療的時間也不斷往後延 我每次看到這樣的情況,都會覺得時間被浪費掉了。
這時病患最應該做的是深思自己要以什麼樣的心態接受治療,並相信做出的選擇。當然,根據病患所處的社會環境與年齡等條件,結果也會有所不同。
醫師看法與自己不同,該怎麼辦?
病患不應傻傻地接受診察,必須先了解「癌症」這種疾病的實態與現實。此外,也應認真思考自己今後的人生。
病患應仔細思考,如果沒有罹患癌症,自己原本可能剩下多久的壽命?是否會罹患癌症以外的疾病?接受抗癌治療後大約能活多久?餘生的生活品質?病患應該先針對這些問題深思熟慮後,再與主治醫師好好談談自己期望的療法。
可惜的是,有些「態度高高在上」的醫師,總是不顧病患的期望,老是說著「本來就是這樣,不喜歡的話就去找其他醫師好了」。
面對散發出這種氛圍的醫師時,病患更容易放棄和醫師討論。實際上,很多病患寧願壓抑自己的想法,抱持著不安與不滿接受治療,也不願意與醫師之間產生尷尬。
希望各位不要忘記,治療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別人。治療的目的不是為了縮小腫瘤,也不是為了讓自己的心靈感到痛苦。接受抗癌治療,是為了盡可能讓自己恢復接近罹癌之前的生活。當然,想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最大的前提仍是必須振作精神。
與醫師溝通的時候千萬不要畏縮,病患應該提出自己的意見。正因需要討論治療內容,才應該尋找方向性與自己吻合的醫療機關。
必須留意的是,有時雖然病患強烈希望醫師按照自己的想法提供治療,若病患期望的治療較不適合,醫療機關可能會建議其它治療方式。
更多關於三大療法及免疫療法討論,請參考
《日本免疫療法醫師,教你啟動自癒力,正知正念面對癌症 》
世茂看書網 https://goo.gl/soaYCX
博客來 https://goo.gl/BAjZQh
金石堂 https://goo.gl/iY9mLS
讀冊 https://goo.gl/oiz1q7
各地實體書店皆可洽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