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騎車到公司上班前,我習慣小小繞個路。公司後方有一片猶如鄉間風景的公園預定地,從入口開始,減緩車速,望望路旁的風景,多吸幾口沁涼空氣,讓心情稍稍沉澱,然後甘願地去上班。
同樣的上班路上,也會有許多風景。大手牽小手的母子倆、忙著招呼客人的早餐店老闆們、步伐快速趕著上班的人們……,其中最令我感到訝異的是那一早就在路邊聚集抽著菸的高中生們。在我還沒讀過《戒斷力》這本書之前,看著他們的身影,腦海裡總會不自覺地冒出「不知好好珍惜身體的傢伙們」這樣毫無同理心的評價。但當我讀完兩遍《戒斷力》,那最初先入為主的想法居然全然改觀。
這本書是由日本知名的戒菸權威 磯村毅醫師,以其多年來的臨床經驗與研究所撰寫。其目的並不在於教導人們戒菸,而是希望告訴人們上癮症,並不全然束手無策,只要知悉上癮症的構造,多一分自我察覺,任何人都能擺脫令你困擾的惡性循環,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一般大家對於上癮症的印象,多停留在菸癮、酒癮、藥癮,閱讀當中,令我驚訝連連的是,購物狂、工作狂、沉迷某宗教、暴食厭食、不斷減肥又復胖、不斷外遇、擺脫不了家暴甚至是非上成長班不可都歸屬於上癮症。
回頭看看我幾乎每天早上都會看到的非抽一根菸不可的高中生們,書裡給了我另一個看待他們的眼光。
「尼古丁會強制大腦分泌使人感到放鬆的多巴胺(快樂腦啡),當人們依賴尼古丁讓自己感到放鬆、快樂,原本大腦能自然分泌多巴胺的功能就會越顯疲弱,於是越多的尼古丁需求使得人們以為再也離不開香菸。」
原來是他們無法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放鬆、快樂的感覺,只好一根接一根地抽菸。於是我開始同情起他們來。「因為無法快樂,所以持續傷害自己的身體啊!」但一線曙光隨之展露出來,作者在書中嚴厲地聲明,「即使最深的癮頭,只要透過醫生的方法,最長只需半年時間就能戒除,如果你仍有癮頭,那就是心理依賴的問題。」意思是說,身癮好戒,難的是你的心。
因為無法自然產生快樂的感覺,於是只好毫無選擇地不斷從事令你上癮的行為,這是上癮症構造之一。另一種,作者提出的理論,也是心癮的由來,讀來更是令人毛骨悚然。
你是基於「恐懼」與「獎勵」的心態下,從事某事嗎?
某事,如減肥、購物、工作、擺脫不了家暴者、著迷的相信某個宗教……。如果你是出於害怕的心理,想擁有曼妙身材、想買最新的3C產品與名牌、過分努力工作、一次又一次的原諒施暴者,又希望由從事了這些行為後,所得到的獎勵中獲得快樂。那麼,無疑地你已經陷入了「雙重洗腦」的陷阱之中。
不過,恐嚇讀者可不是作者的原意,接下來,作者貼心地告訴讀者一個從惡性循環中跳脫的方法。那就是「察覺的力量」。有了察覺,你就會有戒斷力。作者說從現象學來看,一般人的思考與行為模式大多為
想法 -> 行為
如果你多了客觀判斷的能力(即後設模式運作正常),那麼,停下來思考,就會出現。則思考與行為模式變成
想法 -> 思考 ->行為A
->行為B
->行為C……
中間多了思考,你多了好多選擇,反應模式將不會只侷限於一種。
先看看下圖,你看到什麼?
有一隻狗跟一隻鳥,看得到嗎?
那我跟你說,狗跟鳥在這裡。
我們再回去看圖。怎麼樣,現在可以看出狗跟鳥了嗎?
作者想藉由《戒斷力》告訴我們的就是,每個人都有跳脫困境的能力,只要你知道困境中的鳥與狗(為什麼得不到快樂)的所在,那麼只要你願意,就能擺脫舊有的窠臼(心癮),看到多種選擇。人生風景就會很不一樣。
我好希望,那青春年華的高中生們有機會看看這本書,了解自己沉陷的困境是有辦法脫離的。但在那之前,我要把這本書的內容簡單地變成餐桌上、上學路途中的聊天話題。告訴孩子們,即使人生遭遇困境也能像我一樣,把車停下來,看看路途上的風景,準備好,再繼續上路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