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510330_3291590670875242_8538653567249022976_n.png

101560521_3291589590875350_8402911735744299008_n.png

【「媽媽了解我」是最能為孩子帶來喜悅的事】

長谷川博一是日本犯罪臨床心理學家,也因此他有很多機會接觸少年犯罪的個案。

長年的諮商經驗,讓他發現,孩子都會有想要符合父母期望的想法,以至於會傾向於忽略自己的需求以體貼父母的作為。如果父母平日對孩子的要求是只能聽話、要嚴格遵守父母所定下的規矩、要求遵守紀律的比例高出聆聽孩子心聲或接納孩子只是個孩子的作為太多,那麼,孩子最終會失去與自己內心的連結,變得失去主體性,而當這樣的孩子想要發出自己的聲音時,他們會選擇做出讓大人傷腦筋的事,比如偷竊拒學,嚴重一點的可能會欺負別人、自殘,甚至是去傷害別人,以彰顯自己的存在感。作者說,這是過度教養的後遺症。

怪獸芬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是一本在我養育孩子路上非常重要的參考書。日文書名是おかあさんはしつけをしないで,直譯是「媽媽請不要管教孩子」。作者提到為什麼只針對媽媽,是因為有太多媽媽,因為另一半的不作為或期待而獨自承擔起整個教養的責任,覺得孩子的一切都是自己要負責,於是在管教孩子時,會把要向另一半交代或向公婆交代,甚或是向整個社會交代放在心上,於是在教養時,忽略了自己的內在需求與目標,也忽略了看見或聽見孩子。悲慘地成為了一個只執行他人期望的「目標」的工具,這麼做犧牲的是媽媽與孩子,當社會事件發生時,付出的代價卻是整個社會。

長谷川先生非常希望這是一本向認真教養的媽媽溫情喊話的書。在書中,他雖然舉了非常多令人遺憾的少年事件實例,但也不斷地跟媽媽們說,不管真的會比較好。他以縫紉的「粗縫」來舉例。他說,就像是縫紉時,只大略地大大地縫幾針,目的是讓布與布能稍稍固定,保有彈性,然後再逐步地慢慢地完成作品,他認為教養就是這麼一回事,父母或大人得要保有彈性、留有空間讓孩子可以犯錯,讓孩子們知道「失敗是可以的,犯錯才有可能做對。」同時,也對媽媽說,教養失敗也是可以的,也像是粗縫一樣,要給自己也保有空間,沒有要向誰交代,重要的是媽媽與孩子都能是自己,也都能如實地活著。

讀這本書的過程是整理自己的過程。邊閱讀,我總會想起自己是孩子的時候,七O年代,台灣經濟正在起飛,我的父母忙著餬口,實在沒有太多餘裕給予包容與接納,要求的大多是聽話,於是,我成了一個自律甚嚴的大人。初成為母親時自然成為了嚴格的媽媽,與孩子衝突不斷。作者特別挪了些篇幅寫了父性與母性,父性是自律、嚴格、原則,而母性是包容、接納、體貼,每個人身上父性與母性複合存在,我發現我是那個父性與母性失衡的人,也就是父性極強的人,對自己的包容與接納少之又少。當年讀書時,發現這一點,著實安下了心,原來與兒子的相處挫折與教養挫折來自於對自己也對兒子的嚴格要求與擔心,甘願隨著書中的「急救箱」建議改變了之後,與孩子們的相處變得越發輕鬆,隨著孩子們的成長竟像倒吃甘蔗般的有了甜美的親子關係。

我只能說,這看似是一本很「兇」的書,卻是一本當你不想再繼續在親子衝突的惡性循環中沉淪時必讀的書。

當然就像長谷川博一先生在前言開宗明益說的一樣,如果你覺得自己對於以下五點無法放手時,就不需要繼續讀下去,因為這本書的書寫對象不是你XDD

1.為了孩子的將來,從小就應該讓他努力學習
2.孩子要學會努力和忍耐,一定不能造成他人的困擾
3.孩子要時時尊敬父母師長,並遵守大人說的話
4.人不應該隨便哭泣、生氣,任意發洩情緒
5.父母不可以對孩子言聽計從,這只不過是寵溺孩子的行為

#只要孩子被了解,就能孩子安心,問題行為就能改變
#如果你正為了要不要給孩子玩電玩或線上遊戲傷腦筋,這本書裡有解方可以參考
#做父母可以再放輕鬆一點
#雖然是教養書,讀完卻感覺像是為自己做了童年療癒
#那些年,聽到的「都是為你好」與那些年自己說給孩子聽的「都是為你好」究竟真相如何,夏週五來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y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