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獸芬




那天跟孩子們一起看了
《野獸國》電影版,看著野獸們發怒時,互摔、把樹槌倒、亂丟大石頭的狂亂場景,與初初看繪本時的想像很不同。我除了驚訝於導演在電影中對於發怒的誇張戲劇表現,邊看電影我也邊想著自己是否也曾像電影裡的怪獸們這般不可控制地發怒過。

我想到,當年依賴打罵對待孩子時的自己。每當孩子行為不受控制或是不符合我的期待,隨著情緒高漲淹沒理智,身體裡的怒氣跟電影裡怪獸們的怒氣很相似,而怒氣的發洩方式往往會比原先預期的更強烈。比如說,出手越來越重,脫口而出的話越來越難聽。雖然明知因為這樣,重重傷了孩子,卻如脫韁野馬般收不回發怒的情緒。這樣的結果,使得我總是在事後責怪自己沒辦法好好控制情緒,甚至會因此而對孩子懷抱罪惡感。而即使如此,惡性循環仍舊不斷繼續。

直到有一天,四歲兒子的那雙小手擋在門上,用哀求的語氣跟我說:「媽媽,我會乖,不要趕我走!」時,我突然驚醒,心裡冒出「這不是我要!我沒有不愛孩子啊!事情怎麼變成這樣?」於是我決定放下舊方法開始尋找其他方法。

「情緒當下,先走開」是我試著做的第一個好方法。

我試著在生氣的時候,跟孩子說:「我生氣了,需要安靜一下,等一下才能理你。」

而「對於這件事,我在意的是什麼?為什麼它讓我有情緒?」是我走開後,想的第一件事情。

「如果我希望孩子照我期望的去做,我應該怎麼跟孩子說,才能讓他欣然接受。」是接下來要花很多時間細想的事。因為我深刻地覺得,當媽媽(爸爸)確實像是推銷商品的推銷員,如果只是強迫推銷,是沒有人會理你的啊!

記得後來有一陣子讀黑柳徹子《窗口邊的荳荳》當床邊故事。當故事中提到荳荳小學一年級時由於大家眼中的怪異行為導致她被多所小學退學後,荳荳媽媽牽著荳荳的小手到最後一間新學校的路上,荳荳天真爛漫地對媽媽說著對於未來職業的幻想,疼惜荳荳隱藏事實真相,懷抱著內心不安的媽媽卻仍能不露痕跡,溫柔地回應荳荳的想法,這樣的媽媽瞬時間成了我的媽媽理想圖。我確實希望自己也能像荳荳的媽媽一樣給孩子安穩成長的力量。而透過書本那樣的荳荳媽媽居然也給了我堅持改變的支持力量。

二重洗腦.jpg 

《二重洗腦──上癮症之謎》這本書裡提到,人們已經習慣了的行為,它的模式通常是以「想法」─>「行動」的反應方式進行。如果,我們希望改變某個既定的行為,那麼了解想法發生的原因就很重要。如此一來,原本的反應模式「想法」─>「行動」,經過練習就可以慢慢改變成「想法」─>「思考」─>「行動」。中間多了個「思考」做緩衝,我們就能有機會了解自己卡住的原因,對於所要採取的「行動」就能有所選擇。一旦習慣了停下來思考的作法,大腦神經元最初的連結就會消失,而新的神經元才得以形成連結。只要新的神經迴路完成,舊有的習慣性動作也就會消失。據這本書的作者長期臨床研究的結果顯示,不管你是減肥上癮症,癮君子,性愛上癮症,工作狂,酒精上癮症......等,只要你願意,那麼照著他的方法做,都能夠改變現狀達到你想要的人生。

雖然這本書是在我改變了教養孩子的方法很多年後才發現的,但也因此讓我以科學的角度明瞭,為什麼如今的我,在跟孩子相處時不再習慣把手舉起來、沒有衝動想要破口大罵,而成為一個孩子口中的溫柔媽媽了。

只是大家千萬不要誤會,溫柔媽媽還是需要有跟孩子溝通的好方法幫忙才能如願的。而那些方法就是所謂的正加強、或是正面教養的方法。當你用了好的方法對待孩子時,孩子也能用好的回饋方式體貼你,親子關係將是甜蜜得不得了的。想不想試試看,只要先記得在情緒中停下來想一想就好。 

世茂出版用力出版了許多正面教養的相關書籍可以參考。請點這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y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