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看到吃炸雞也能搞懂恐龍這本書,是在目前任職於日本大阪自然史博物館的京都大學學長部落格上。

  他到自然史博物館工作不久之後,就發現由於工作所需,他得製作許多的標本。而那些製作標本用的動物來源,則是五花八門。最正常的管道是與動物園的建教合作,然後是他和同事們在野外調查時撿來的,或是民眾送來的動物屍體、擱淺的鯨豚類、學長自己在博物館撿到的,撞到玻璃的死鳥等等。雖然他並不是每天都會收到動物,但是在處理完繁忙公務之後再回頭看看累積的屍體數量時,卻也發現積少成多、積沙成塔的成語是其來有自。於是他就和本書的繪者西澤真樹子一起組了一個志工團體「大阪骨骨團(Naniwa Honehone Danなにわホネホネ団)」,專門處理博物館內的各類標本。

  這個最開始只有四個人的組織,現在的會員數已經在百人上下,而且包含高中生在內的學生佔大多數。訓練的過程除了一步步的教導志工們怎麼清理標本之外,當然還有製作骨骼標本、皮毛剝製標本。不過我認為最絕的,是由「大阪骨骨團」的團長西澤親手繪製的小冊《從路邊到標本--撿到動物屍體時該怎麼辦》。日本的低溫宅急便業務是很發達的。在野外撿到動物屍體,只要包裹得好一點,就可以直接寄到博物館給「大阪骨骨團」收。在這裡最重要的是「寄件標籤的寫法」。因為你千萬不能寫內容物是「屍體」,也不好寫成「食物」;但是寫動物學名也並不是個好方法。在那本小冊裡,就舉了一些好的跟不好的例子給對製作標本,或對替博物館收集資料有興趣的民眾參考。

  《吃炸雞也能搞懂恐龍》的作者盛口滿,曾經教過大阪骨骨團的西澤團長。在看過本書以後,才知道原來這種對骨頭的熱愛,是可以像病毒般傳染給別人的。有像盛口滿這種把骨頭裝在背包裡到處走,舉辦「骨頭學校」的老師,才會有在前線努力不懈的製作標本,進行前線補給的學生。因為把死掉的動物作成標本之後,能夠做的事情不並是只有把它展示在博物館裡面而已,要讓一般民眾從標本看出個所以然,由看熱鬧變成看門道,才算得上是盡到科學教育的責任。

  不過本書同時也告訴我們,想要得到骨頭,自己試做標本並不一定得到博物館去,也不必真的進行動物解剖。因為「餐桌就是學校」!只要家裡不是吃素,三餐中一定會有魚或肉出現,也就會有骨頭剩下。在把骨頭當成廚餘丟掉之前,照著書中的方法清潔骨頭,做一下排列組合,認識一下動物的身體結構,再和自己比一比。雖然不一定會學到跟演化有關的知識,卻絕對能夠更認識自己喔!

本文摘自 http://witch.froghome.tw/trackback.php?tbID=905&extra=c29cc5

張東君的部落格‧青蛙巫婆's 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y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