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e.png  

 

我的老師是做佛經翻譯語言學的,之前,去探望老師時,跟老師聊到了翻譯的問題

我跟老師說,雖然自己出身中文系,目前看來中文程度還夠用,但很擔心看日文稿件看久了,會不自覺被同化,而出現一些和式漢語

老師聽後跟我說,其實學界中有些主張認為,像這樣的翻譯是可以被保留下來的,因為翻譯不只是語言文字上的轉換,還要將他國的文化給引介進來,如果我們全改成了本國的語言,以適合讀者的口味、文化去做翻譯,那就無法保留他國特色了,不過,因為市場接受度的關係,所以目前的翻譯還是採取以讀者(受眾)能接受者為主

 

老師的這番話讓我想到中國古時的佛經翻譯大師,鳩摩羅什與玄奘三藏

這兩人同是中國佛教史上的四大譯師

羅什的時代較早,約在十六國時期;玄奘的時代較晚,為唐朝時期

因此,歷史上,羅什的譯經被稱為「舊譯」,玄奘的則被稱為「新譯」(另外還有更早的「古譯」)

羅什不是中國人,是印度跟龜茲的混血兒

而且,他的譯經只有三百多卷,遠遠少於玄奘的一千三百多卷

可是,羅什的譯經,比起玄奘所譯,卻更是廣為流傳,甚至有些譯經,即便經過玄奘重譯,大眾所熟讀的譯本,也還是以羅什的譯經為主(例如金剛經、法華經、阿彌陀經等)

為什麼會這樣呢?

為什麼身為西域人且年代又早了玄奘23百年的羅什,其譯文反而較受歡迎呢?

這是因為玄奘當時所採用的譯經原則就是目前學界部分人士所主張的——保留原文中的他國文化或原文語序

 

玄奘去了印度幾年回來後,在譯經時認為應該要將印度的文化一併給引介進來,所以在譯文上多會向原文靠攏

而羅什則以讓當地民眾了解譯文為主,因此會盡力將之以在地的語言文化來表現之

所以,對一般百姓而言,羅什的譯文自是比較通順好讀的

在一千多年前的翻譯市場就已經是這樣的情況了,想當然爾,現在的情況也大致相同

因此,對一名譯者來說,他所要精通的不只是他國的語言文化,對本地的文化、母語也要有深入的了解

就像之前我曾碰過的一位法文系同學曾對我說:雖然他們懂法文,但論起翻譯、潤飾的功力,終究是不如中文系的。

中文博大精深,一字即能寓褒貶

若對此的掌握度不夠,要想譯出好的譯作,恐怕是非常困難的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翻譯 譯文
    全站熱搜

    shy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