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P1398.JPG    

文by長谷川博一

如果用「北風和太陽」這個故事來比喻的話,一般親子教養書,就相當於「北風」。相對於此,水谷先生或我則是「太陽」,我們和親子教養書所給的訊息全然不同。「北風」是從期待的正面逼近,催促著你去「做吧」。然而,「做不到」的這個現狀仍然沒有改變。就像「北風」無法讓旅人把外套脫下一樣,從正面去說服母親「好好地做!」母親們卻做不到。

因為結果是只會讓媽媽被自己的無力感給打敗。如同最後「北風」承認失敗一樣,再也不願意嘗試。 

這就是為什麼我建議媽媽們「不可以讀親子教養書」。

我覺得最要不得的親子教養書中通常都會寫著「這是○歲會做的事,要趁現在快點把孩子教會」或是「不趁孩童時期學會它,以後就來不及了」、「教養是父母的責任」這一類的內容。 

在書店看到這類書籍時,要盡早認清「它是不可能實踐的」這個現實,所以連翻看都不需要。不過,如果從猜想作者開始,「這個作者,一定是掌控孩子的人,也許他小時候也是被這麼掌控大的……」像這樣試著去了解作者的內心是不錯的方式。

事實上,育兒、教養、教育等的評論家、專家們,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親子關係又是如何呢?你知道嗎? 

他們在書中這麼果斷地書寫並不正確,我認為,他們當中有很高的比率是自己的家庭都有問題的。所以他們要活用自己失敗的經驗去幫助別人,這樣多半很合理吧(找理由)。不過到處都有不管自家問題,抱著自己的心理課題來從事「諮商」工作的人,這樣極有可能會誤導媽媽們朝錯誤的方向走。

而且那樣的作者所寫的書,內容多半誇大、隱蔽、扭曲,這類書籍竟然散見於各大型連鎖書店,並且很容易就被媽媽們所看見。這樣的現況令人覺得很擔心。 

關於抱著自身親子關係的課題這一點,心理學者或是諮商師,任何人都沒有例外。不過由於諮商師面對的狀況是臨床實例,也就是說與前來接受諮商者面對面地不斷對話,並且是以對話的結果來判斷成功或失敗。因此比起「讀」由他們所發出的訊息,我更建議要以「直接接觸」的方式接收。我也是一名諮商師,寫書這件事,是我想透過文字去和讀者有所連接的一個方式。藉由書的閱讀打動讀者的心的這種「臨床」,是我的目標。

 

想要讓孩子健康地成長,成為社會上有用、有自律性的人,母親必須要停止管教!

  現在孩子所處的環境,已經和從前有著非常大的差異。
  現代父母「管教之下的後遺症」,
  讓好孩子拒絕上學、繭居家中、霸凌、不良行為、少年犯罪……
  正以各式各樣問題的型式,呈現在大眾面前。
  這些後遺症特別會發生在母親熱心教養的孩子身上!!
  透過這本書,希望能讓更多媽媽了解這件事的嚴重性。
  如果想要矯正孩子的問題,請你打消一次解決的念頭,
  要去認清問題,並且允許孩子這麼做。
  從「這樣做沒關係」這句話開始!孩子會樂意去嘗試。
  媽媽現在請開始停止管教!不要讓孩子成為有問題的乖孩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y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