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每個孩子而言,父母親是特別的人。小孩子對父母是「無條件地接受」。小孩無法選擇父母親,也無法使父母變成自己想要的、理想的父母。跟以上所列的都沒關係,父母生了自己,養育自己,和自己一起生活,是誰也無法取代的重要人物。

  假設有父母親對子女施以暴力,小孩並不會對父母那樣的行為產生懷疑,或覺得奇怪或是不對。因為他們只知道自己家裡的親子關係,他們無從和其他家庭的父母比較,在長大懂事之前都深信這樣的對待是「理所當然的」。不論他願不願意,只能去適應自己父母親的教養方式。

  長大到某個年齡(小學左右),看到其他家庭的親子方式,也許才開始覺得「我家好像有點不一樣」。但是,也不會因為這樣,而要去做些什麼。假設母親的父性很強,小孩適應了那個環境,也學會了回應父母期待的生存方式。干涉(=教養)越強的話,小孩也就越來越不得不服從了。

  如此一來,就形成了「支配」與「從屬」的關係了。這種媽媽與孩子的組合,當然並不理想。這種主從關係每天反覆進行,最後陷入了固定的關係,然後,就延伸到家庭以外的人際關係。

  與此相反的,是在擁有母性媽媽的狀態中,對孩子的支配減少許多,小孩也能對母親提出要求。小孩可以順從自己內心的好奇心、希望,悠然自得地行動,與父母親的關係不是從屬關係。

  小孩「配合」父母與小孩「自動自發」是不一樣的,這也會對孩子性格形成決定性的影響。後者是因為孩子被認同「原來的樣子」,會讓他有「我這樣就可以了」的感覺,可以培養他的自信,也可以成立一個培養孩子自發性的一個環境。這樣被提高的自尊,是支持一個人一生最重要的根本。

  好悲傷呀,「順從父母」這樣一個形式,它跟「放棄自我原有的樣子」有著緊密的結合。「順從」加深「自信的喪失」,自信喪失會慢慢增強順從的傾向,兩者之間有著互相強化的關係,全都是因為在被父母要求自立的時候,喪失「我究竟是什麼」的感覺,而陷入心理危機的危險。這就是我所謂「教養的後遺症」了。

 

希望父母能知道,並檢視現在自己的教養狀況。

父性

不了解」──小孩跌倒膝蓋擦傷,哭著說「好痛!」時,媽媽的回應是「才這麼一點傷,有什麼好痛的。」朋友之間流行蒐集卡片,小孩說「我也想要!」的時候,媽媽回答「蒐集這種東西沒有意義。」「痛」、「想要」這種心靈的傳達,小孩完全無法體驗到。

否決」──要訂運動會的便當,例如「我要某某家的香腸便當。」才脫口說出要求,馬上就對孩子說:「每家味道都一樣,就不要這麼麻煩了。」小孩央求「星期日我想去買東西!」就訓誡孩子「媽媽很累了,要休息。」就這樣,這些否決一定都有大人的理由。

拒絕」——小朋友的作業要寫作文。檢查作業的媽媽一面說:「這樣不行,重寫!」讓孩子改正。小孩在打掃房間的時候,又說:「這裡還不乾淨。」要孩子注意。這麼做的話,會影響孩子自動自發的意願。

處罰」——不小心把果汁給弄翻了。馬上對孩子說:「不給你喝了!」玩遊戲超過時間時,對孩子說:「因為不遵守約定,所以沒收遊戲機。」然後把東西藏起來。因為小孩「討厭處罰」,所以就以此作為判斷事物的方法。

斷絕」——小孩在旁邊吵鬧時「在這裡會妨礙大家,到那邊去吧!」把孩子趕走。對孩子喜歡的玩具熊「這已經髒了,拿去丟掉!」無理地搶奪孩子喜愛的東西,會導致孩子對這個世界產生不信任感。

母性

所謂「母性」,就是一般的表現。這並不是如字面上的意思「母親的性質」。蓄著滿嘴鬍鬚的男人也可以是擁有豐富母性的人。所謂母性,是對人關係的一種典型。換句話說,它可以有「了解」、「認同」、「接受」、「原諒」、「包容」等多種樣貌。在這層關係下,即使面對一般社會上較難認同的觀念,也會說聲「沒關係」,而將其暫時擱置。所以在擁有母性的人的面前,可以把包含陰影的部分、沒有防備的自己給暴露出來。

  例如,對於做不好家事的媽媽,以母性接受她,就不會注意她「不會」的部分,而是連結到她背後的關心想法。碰到什麼事情,都能以「嗯,喔,是這樣啊」這樣的方式去了解。像這樣包含母性的狀態就是寵愛。但是,如果是從小時候一路努力過來的媽媽,她的孩子也許就不會獲得這樣母性的養育吧。

 

~本文摘自《壓力鍋下的孩子---都是規矩惹的禍》一書。

 

過度熱心於教養的媽媽,妳的孩子將產生「教養的後遺症」!

現今正以各式各樣的問題,呈現在大家的面前。

許多媽媽不再完全依賴學校,而是從小學低年級起,就讓孩子上補習班、找家教,為他們投注許多的教養。那樣的努力會為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將來?

關於那些危險性,本書當中提出許多具體實例。

這些後遺症特別發生在過度熱心教養的母親的孩子身上!

透過本書,對母親們的「想法」與「心情」兩方面對話,只要閱讀本書,在母親們的心裡一定會引起相應的「變化」。也許這個變化不是眼睛看得到的,但最終一定會看到孩子樣貌的改變,這個改變甚至會影響整個家庭。

從作者和非常普通的人們的黑暗面接觸的諮商經驗來說,本書對媽媽們發自內心呼籲的充分建言。父母們為現在的孩子們和未來的孩子們爭取與給予什麼樣的「童年時代」?

「幸福」才是最優先的育兒條件,希望藉此書能經常思考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讓孩子慢慢長大,過一個孩子該有的生活,對孩子投注過度的教養與安排、照顧,管教孩子懂事、成為乖孩子,孩子和妳將面對的是影響一生、甚至是下一代的「教養帳單」、可怕的教養後遺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y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