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個性會透過各種機制來影響人的健康、疾病及壽命,所以從這層意義來說,便有所謂使人容易生病的「個性」。那麼,如果自己是這種個性,又該怎麼辦呢?

    首先應思考的,是個性能否改變這個問題。專家認為,個性的核心「性情」受到遺傳(先天)因素的影響極大,而且終生都很難改變,所以個性也很難改變。不過,個性也並非就完全不會改變。

     濱松醫科大學高田明和名譽教授在其著作《「百病從氣生」的科學 PART3》(講談社bluebacks)中,說了一句名言:「人的個性就像人的相貌」。

    相貌是指前額、眼、鼻等臉部的長相,它是繼承自父母、與生俱來的東西。相對於人經常變化的表情(隨喜怒哀樂),人的相貌一生很難改變。所以,即使隔了一、二十年再與對方見面,還是會認得對方。

    不過,人的相貌難道完全不會改變嗎?其實並非如此。

    就像我們會說「那個人的相貌改變了」,有時相貌也會有很大的變化。這似乎會發生在一個人長年無奈於時運不濟、辛苦度日,或是好運、成功不斷的時候。一個人如果表情一直很沉重,他的相貌也會變成那樣;反之,若一個人表情開朗的時候多,那麼他的相貌也會變成那樣。

    人的個性也是如此。有的人年輕時雖然內向,不過後來卻變得外向。其中很多是因為受到朋友的影響,或是擔任要職的緣故。也有的人比起年輕時,神經症傾向變強。這可能是因為他常悲觀看事情,或是有什麼讓他不得不神經質地感到煩惱的事。在這些事情的逐漸影響下,人的個性也會改變。

    也就是說,人的相貌、個性之所以會改變,是因為人長期生活在會改變其相貌、個性的環境下,最後相貌、個性就變了。換句話說,改變相貌、個性的,是外在的環境,而不是人本身的努力或嘗試。

    為了改變不顯眼、暗沉的相貌,而勉強讓表情保持很開朗的樣子,結果相貌可能並不會因此而變開朗,反而只會讓人感到疲倦。同樣地,為了改變內向的個性而勉強去試著和人往來,結果並不一定就能變得外向。

    「人的個性就像人的相貌」是日本人常說的一句話。個性及相貌都是與生俱來,很難改變的。即使它們會因某種原因而有所「變化」,但人自己要去「改變」它們卻很難。

    如果勉強去改變個性,很可能反而會變成壓力,而造成反效果。人生有可改變與不可改變的事。對那些無法改變的事,我們該如何面對才好呢?

 其實,不管什麼個性都有其優缺點,而優缺點其實也是一體兩面的關係。

    舉例來說,外向的人和誰都能相處得很好,不過反過來說,有時他交的朋友常是泛泛之交,或是別人會認為他只是八面玲瓏的人;內向的人雖然不會和每個人打成一片,不過他卻能與信賴的朋友深交;而神經症傾向強的人雖然內心容易受傷,不過相對地,他也會很注意避免去傷害到別人。

    非協調性傾向的人被認為是獨斷、具攻擊性及自我中心的,這是缺點還是優點會依這個人是生活在何種社會、從事何種職業而大有不同。舉例來說,這種人應該能在競爭的社會中生存下來。這種個性,可說最適合從事要不受旁人影響、堅持自己理念、想法,即使花許多時間也要去實現(證明)它的職業,例如政治家及學者即是。

    我曾多次提及,優點也是缺點,缺點也會變成優點。所以,我想最重要的是,首先,何不坦然接受自己的個性,然後再將目光放在優缺點中好的一面,進一步再去尋找能發揮自己個性長處的環境及職業,這樣便能將缺點變為優點。

    人生有可改變及無法改變的事。就如前面已說過的,要改變自己的個性很難,所以,就從能改變的事先開始改變吧。

以上文章摘自《日本醫生的五萬人調查  這些個性,讓你不生病》

 

史上第一本研究「個性與疾病」兩者之間關連的書籍。

  作者說,除了食物與生活習慣之外,個性也決定了疾病發生與否。究竟哪些疾病與個性有關?哪些個性容易生哪種病?看完這本書,你就知道,自己該怎麼預防疾病的發生。

本書為日本醫生以五萬人的調查報告為基礎,配合當代與前人之學說,試圖歸納整理出,何種個性容易罹患哪種疾病。其中主要列舉了心肌梗塞、肥胖症、失智症以及癌症四大病種與個性間的關係,最後並探討該怎麼妥善矯正自己的個性,才能讓自己常保健康。書中除了列有日本的研究結果外,也論述了歐美的研究結果,以比較東、西方間在罹患的疾病與個性上的關係是否一致;若不同,造成期間差異的原因又為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y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