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w by David

怪獸芬  

那天,路過一戶人家,瞥見門口站著一個看似急著外出的媽媽,懷裡抱著的一歲多的小女孩邊哭邊拍打著自己的嘴巴,又哭又叫的。我一個路人甲,看著她沒有被好好對待的模樣,心裡非常不捨。就這樣,那小女孩那天的模樣,縈繞在腦海裡,難受的感覺逼得我不得不思考。

搜尋記憶發現,類似的事件在日常生活中,其實是不陌生的,甚至可說被多數人視為習以為常的。

我家樓下鄰居,年輕夫妻倆總是為了要讓年幼的孩子屈服,而與孩子衝突不斷,有時雙方情緒高漲到極點時,不但孩子抓狂哭喊不斷,甚至連大人都會歇斯底里地叫出「神經病」這類極具攻擊性的語言。聽來很像八點檔連續劇的劇情,卻一點也不誇張。再想想,每天在路邊發生的橋段,大人站得遠遠的叫喚,孩子在這端哭喊;或是大人站在哭泣的孩子身邊,卻威脅話語不斷……。 現實生活中,大與小,強與弱的爭端,總是落得一方(多數是小與弱的一方)認輸收場。

但這類的負面對待,不只當下的輸跟贏這麼簡單而已,損耗的是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信任基礎。我猜,孩子將會在一次次的被拒絕中,學習到自己是不被接納的、不值得被愛的。 

昨晚想起阿部秀雄老師在書中,對於斷奶的看法。

「斷奶並不是指父母在完全不顧寶寶情緒下,擅自中斷哺乳的,而是必須由父母和孩子雙方基於相同的意願,斷然向母奶道別才行。」

「斷奶,對孩子來說是這一項大挑戰,最重要的是父母的心。父母必須理解與體諒孩子即將與母奶告別那種煩躁不安的感覺,並且要和孩子併肩共同克服困難。」

「斷奶這件事,應該是像學校會選擇適當時機舉行畢業典禮一樣,由親子一起基於相同意願參加畢業儀式般地正式道別。」 

我懂了。要拉近大人與孩子間的需求落差,避免衝突發生的辦法,是放下大小強弱地位的執著,以平等的心態,用心為孩子舉行一個儀式。不論孩子年紀多麼小,這麼做都是值得的,畢竟信任關係猶如一座金字塔,底座越是穩固,長大的孩子將來對自己的自信將是成正比的大。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說,這是一種被接納的愛的體驗,是養成一個健康的人所必須的。 

從前面所列舉的阿部秀雄所言,加以說明就是,父母要先聆聽與同理、接納孩子的需求,再把孩子需求與自己需求的落差之處思考一遍,想想自己可以做什麼樣的努力,使得雙方可以取得平衡。這個努力,就是我所說的儀式。大一點的孩子,可以是說明、預告。而小一點的孩子,則要大人用心營造一種情境與氛圍。

儀式的作法,可以各自發揮創意。但基本精神是不變的,就是要把眼前的小人,視為一個完整的人,他是需要被體貼的、被尊重的。 

比方說,

要帶孩子去逛百貨公司前,擔心孩子在玩具部吵鬧,大人可以先設想可能發生的狀況,與自己可以接受的狀況。出門前先舉行一個「說明儀式」,了解孩子的需求,並儘量讓孩子了解父母的界線。雙方都同意後,再出門。

吃飯這件事,也常引起衝突。同樣的,可以有一個儀式。先跟孩子聊聊,他自己對吃飯的想法、說明自己的擔心、把「吃什麼」以及「吃多少」的主導權還給孩子,讓孩子自己決定。剩下的就看您怎麼營造一個愉快的用餐氛圍了。

以那天看到的小女孩為例。由於她的年紀實在太小,大人只能用心觀察體會她的需求,盡量滿足她之後,我想,她一定願意順著大人的需求走。與媽媽一起出門這件事,應該是愉快的、歡喜的。

即使是小人,也用心對待,為孩子準備一個儀式,讓他充分感受到我們的愛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y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