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獸芬  

「怎麼辦?我兒子上高中後,放學回家後大部分的時間都坐在電腦前,總是要到半夜一兩點才睡覺。還把房門鎖起來。我跟爸爸好說歹說,都沒有用!甚至還有一次,從來不會發脾氣的兒子居然跟爸爸對罵了起來。」

「他都不懂我們的用心。連補個習也不甘不願的,對他好都不知道。我們對於他這樣的反應感到很失望,想說不要讓他補習,也不要再溝通,想放棄他了。」 

聽著朋友失望地訴說,原以為只是小小抱怨。但當我聽到「想放棄他」時,心緊緊地揪了起來!同時,「無條件的愛」從心底悄悄地小小聲地冒了出來,但震撼我的力道卻大的驚人。從那刻起,我無法克制地反覆思索著,曾幾何時那對初生嬰兒的「無條件的愛」竟然轉變成了「有條件的愛」?為人父母的我們,究竟是懷抱著什麼樣的信念養育孩子?對於孩子,我們究竟企求些什麼?

再向朋友探尋她的想法。

她說:「我沒什麼要求!只是提醒他,高中也要好好唸書才能考個國立大學呀!」

當我追問,考完國立大學以後呢?

「就可以找個不錯的工作,收入穩定,這樣就好了。所以,現在還要再補習、再努力,等考完大學再說。」

 據我所知,她的孩子今年剛考完基測,考完一週隨即又進了補習班,在學校還未放榜前就展開面對學測的生活。不可思議的是,孩子居然對此全然沒有一丁點的抱怨,一整個暑假仍舊過著規律的生活──補習與玩線上遊戲,是個照顧弟妹的好幫手。在媽媽眼中,他「曾經」是個貼心、聽話的乖孩子。只是,現在「乖孩子」不再符合父母的期望,想要做回自己,取回主導權而「叛逆」。父母在幾經溝通失敗,傷心、失落之餘,不再敞開心胸全然接納孩子、試圖了解孩子。於是,愛就有了條件,「你要照我所說的去做,否則就不值得我再付出」。這期間,孩子不再試圖與父母溝通,我猜想是因為孩子不再感受到自己被接納吧。

幾經思索,我發現,這種有條件的愛大多建立在由期望堆積而成的規矩之下。於是,我開始問自己,如果有一天當孩子試圖做回那與我期望全然不符的原原本本的自己時,我還願意張開雙臂接納他嗎?萬一,當孩子不再照著我暗自想像的劇本走,我還能當後盾支持他嗎?我能笑開懷,大聲說出「我愛他嗎?」

這答案真的好難,我實在無法斬釘截鐵地給個肯定的回答。但最近讀的一本書給了我另一個思考方向。

作者長川谷博一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教養帳單」。意思是說,當父母在管教孩子上,訂的規矩越多,使的力氣越大,將來孩子反彈的力道越大,而那個反彈力道就是「教養帳單」。他說,孩子應該要有當原本的自己的空間,但是教養孩子時的各種規矩正好阻礙孩子往做自己的方面發展。當父母給孩子多一點自由空間時,將來反饋的「教養帳單」就越少,聽話乖孩子的年齡越長,隨之而來的「教養帳單」就越大,也就是越是沒有所謂的叛逆期的乖孩子,其叛逆期將會出現在越晚之後,而且會以更驚人的方式呈現。書中列舉了許多驚人的少年犯罪事件實例,諸如成績優異的乖孩子殺人、自殺未遂事件中的資優少女等等

長川谷博一先生在書中誠懇地提醒為人父母的我們,

「孩子的問題」其實是『親子問題』、『家庭問題』的表徵。問題的背後其實橫亙著父母的『信念』(教養觀念)。這信念總是在無意間,在親子關係中展開。所以,父母要與之奮戰的,不是孩子,而應該是自己心中的信念。……因為信念是如此的『理所當然』,所以從來就沒有人認為它是需要被檢視與被改變的。

媽媽們,請問你們關於教養的信念是從哪裡來的?怎麼學會的?我想,你們從來沒有想過這種問題!沒錯,因為這不是在你的意念下學習得來的,是當你已經意識到的時候,自己已經這麼做了。大多數的媽媽們其實是以自己幼兒時期的親子關係為範本,而形成現在這種教養方式的。」

「我深切地認為,再沒有比孩子的問題更能教大人許多的真實了。擁有改變大人最大的力量,就是小孩的問題。但如果是好孩子(乖孩子),就絕對沒法辦到!因為大人會被他『好的一面』瞞過,而無法回顧、反省自己的人生。所以,如果你被孩子的問題困擾,那麼從現在開始要「謝謝孩子對你的教導!」問題是孩子的寶物。唯有重視它,才能看清『教養』究竟應該怎麼做。」

想著乖孩子不能做自己的痛苦,想著可能因此引發的嚴重問題與造成孩子心理的問題,想著那從未認真檢視過的教養觀與信念,真的如長谷川博一先生所說,我們怎能自大地覺得自己可以掌握孩子的人生?我們又如何向孩子保證「聽我的準沒錯」?而繼續在自以為的信念下教養孩子呢 ?

 心理大師佛洛姆說,「愛是照顧、責任、尊重以及了解」如果愛,只有照顧與責任,那麼就會形成自以為是天的教養法。仔細想來,朋友孩子的「叛逆」正好提供了朋友能靜下來,好好思考一下教養信念的機會,也正好開啟了一扇尊重與了解的窗。正如長谷川博一先生說的,「問題」是孩子送給父母的禮物。有了孩子的反彈力道,才有更了解孩子的機會,調整腳步再與孩子一起往幸福邁進,不是嗎 ?

 

作者簡介

長谷川博一

1959年生於愛知縣,是東海女子大學人際關係所心理系教授。專攻心理療法、犯罪心理、人格障礙等。站在父母的立場,為處理虐待問題,主持「打斷親子鎖鏈會」,與學校、警察、兒童機構、法院一起推廣,進行派遣心靈友人到不上學孩子的家庭等活動。

 

你的孩子現在正承受「

媽媽過度熱心管教」之害! ?

少子化時代媽媽強勢的家庭教養,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

教養的單向性,扭曲了孩子的人際關係,

母親自以為的「為了孩子好」,導致孩子產生自我否定、

強迫症孩童的增加、無法專注、缺乏自主性、嬌生慣養……

母親們的「父性化」,缺乏「了解、認同」,

導致班級崩壞、霸凌與被霸凌、拒絕上學!

做為父母,在管教上其實你應該再偷懶一點!

作為一個孩子,即使現在不會,也沒關係!

現在開始不管教的教養,不讓孩子成為「有問題的乖孩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y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