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素.png  

「媽媽怎麼樣都無所謂,我只要你過得好!」母愛是自我犧牲?!犧牲被視為是母愛的表現。一句無比沉重的話語,會讓孩子罪惡感升起,就此活在媽媽的掌控裡!然而,人終究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缺乏自主性的個體,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問題就會顯現出來。日本東海女子大學心理系教授犯罪心理學家長谷川博一稱之為「教養的帳單」,必須在日後將所欠的帳單一一地繳回來。

《母愛會傷人──重新找回母女的親密關係》一書提到:母性的特徵之一,即為孩子獻身而掏空自己,也就是自我犧牲。這種自我犧牲的態度被視為是母性愛的表現,而這一點,也是造成各種問題的肇因。

我們最常聽到母親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媽媽怎麼樣都無所謂,我只要你過得好」、「你的幸福就是媽媽的幸福」等。最近,又出現一種強調自己犧牲者之態的母親,她們用語氣迂迴的辯解口吻說:「媽媽絕對不是為了自己好才這麼說的!」

所謂自我犧牲的態度,就是將他人的事擺在第一位,由自己付出一切並承受所有痛苦,這種態度與承受及忍耐一切的母親有密切的關係。既然如此,為什麼自我犧牲的態度會造成問題呢?實際上在「媽媽都是為你好」底下,是一種對孩子的掌控的行為。 

在丈夫指責:「都是妳沒管教好小孩。」社會觀感以及親朋好友批判:「這都是母親的責任!」之下,讓母親因此飽受批評(她們有這種感覺)。因為上述原因,造成母親在不知不覺中將孩子的問題當作自己的問題來思考,進而產生「都是為孩子好的舉動,實際上卻是在控制孩子的表現」的掌控的行為。

總會千篇一律地對孩子說教,像是「這種行為對身體不好」、「也不想想你都幾歲的人了」、「還差十學分就能畢業了,你就用功點至少唸到大學畢業嘛」等。有時為了不讓孩子有反駁的餘地,每每在說教時總會將「我會念你都是為你好」當開場白。

除此之外,「推測」與「理解」也是掌控行為。儘管母親們的推測大多撲了空,但她們仍會不斷地在親子間已陷入僵局的日常生活中做出各種推測,例如「那孩子一定覺得很難受」、「那個孩子最近老是做些奇怪的舉動,一定是遭人欺負了」、「她的眼神是在向我尋求關愛」等等。

另外,最好也少對孩子提出「建議」。大多數母親會因為建議的口氣比命令來的輕鬆,所以總會在名為「要是~的話」或「~不也很好」的容器內裝滿對孩子的期待。因此儘管換了外型柔和的容器,然而內容卻是換湯不換藥,不變的仍是強迫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的事實。

母親們最好不要當個半調子的理解者,這對親子關係只會有害無益。因為這些母親的理解、推測,通常與孩子本身的想法相差十萬八千里。站在孩子們的角度來看,她們不但不懂他們的想法,同時也完全偏離。雖說是自己親生的孩子,可是母親們仍然不願承認,孩子早已長大成人,而且已經超越自己所掌控的範圍。

為了彌補與孩子之間的意見分歧及不理解的母親,與追求理想的母親形象、充滿「身為母親,應該得更了解自己的小孩才是」等憤怒的孩子正面交鋒所造成。這樣的結果,造就了只能用「錯綜複雜」的形容詞來形容的母子關係……

或許「媽媽應該在自己的人生路途上追求自己的夢想,而非只是為了孩子而努力!」這一門母親學真的不容易。看完這本書,只要能有所察覺,相信可以重新找回與孩子的親密關係

 ~內文資料來源《母愛會傷人──重新找回母女的親密關係》一書~

9789862590102_bc.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y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