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個朋友與孩子間的生活小故事。

朋友說,孩子喜歡在洗澡前到房間裡的彈簧床上跳床,通常只會玩一下下,就去洗澡。上週某日,孩子仍舊到房間裡先跳床,朋友久久沒等到孩子去洗澡,於是便到房間門口查看。才剛走近,孩子邊跳邊說:「唉呦!我的耳朵好痛。」朋友問怎麼了,孩子說:「我聽到你在說我。哎呦!我的眼睛好痛。我感覺你在瞪我。」事實上,朋友什麼也沒做,就只是站在房門口罷了。

《靈癒力》一書裡作者提到,「The Voice 心靈之聲,指的是父母、老師或其他家庭成員等外在權威人物,會透過各種語言和非語言線索,教導我們如何在身體和情緒層面求生存,而這種種的聲音,會透過一個叫做內在投射的過程(interjection,也就是將外在的權威人物加以內化),融合為一,成為『心靈之聲』。」 

但,不可諱言的是,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確實需要這個心靈之聲。它協助我們了解保護自己,時刻提醒我們,怎麼做才能安然生存。書裡說,大多數的人在四歲左右,就會有心靈之聲出現,它會防止我們做出不恰當的行為。伴隨成長經驗,內化而成的心靈之聲,即使在我們不再害怕父母或是權威人士的不認同後,即使我們擁有判斷力後,仍舊會跳出來時刻提醒我們不可逾越安全範圍。

它,使我們不敢冒險。

它,使我們不願意相信自己有任何可能。

它,也使我們不敢相信自己的人生可以與別人有所不同。

就是它,使我們只敢安於現狀,不敢改變。 

朋友的孩子,已經將長久以來朋友的對待模式內化為內在的心靈之聲。幸好,朋友與孩子的親子關係良好,孩子才能用開放的心情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朋友也才有機會調整自己。聽著朋友分享,讓我想起另一位正為了每週回婆家而煩惱的朋友A。

朋友A說,公婆是極其嚴格的人。對自己的孩子如此,對待孫子與她更是如此。每當她帶孩子回婆家,孩子出言不遜或是調皮搗蛋,公婆當場就會訓誡起孩子,再將茅頭指向朋友A,指責她不會教孩子。一旦在婆家,孩子被指責了,回家後,先生就會再狠狠地修理一頓孩子,夫妻倆又會為了孩子的「言行不良」而起爭執。每週一次回婆家,因此成了最大的生活夢靨。

而公婆的指責漸漸地成了她教養孩子時的心靈之聲。她發現,即使沒有回婆家,自己也會把公婆的標準套在孩子身上。我追問原因後,她說,是希望回婆家時,孩子不會暴走,自己也能因此不再被指責,期望把孩子塑造成標準模式就能斬斷每回婆家就會夫妻吵架的惡性循環。

從小就是乖孩子的她,希望獲得大家的肯定,所以才決定放掉自己的想法,沿用公婆的標準對待孩子。但事情卻不如想像的完美。她發現這麼做並不快樂,孩子反彈引起的親子衝突,更使她慌了手腳,不知如何是好。

「心靈之聲的主要意圖是要嚇阻你,而不是要啟發你的智慧或平等心。的確,在早年的發展過程中,這個聲音具備了生物上的適應作用,讓你得以不被那些你所依賴的人給否定。」

「這個聲音掠奪了你的力量、你的熱情、你的能量。這個聲音有一個很厲害的地方在於,它很擅長將客觀事實(我的體重增加了)與道德判斷(我是個徹徹底底的失敗者)相混淆,而讓你覺得很挫敗、很軟弱,讓你很容易就輕信某種速成的方法或神奇的解藥。這個聲音是殘忍無情的、足以摧毀生命的。它會讓你覺得自己好軟弱、好無能、好像癱瘓了一樣,以致於你不敢質疑它的權威。」

我覺得,教養孩子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們心裡有這麼多心靈之聲時刻阻撓著我們企圖的改變。即使我們從小在父母的教養中安然長大,仔細想想卻發現,自己並不見得都能接受父母的所有對待與做法。當我想改個方法對待孩子時,那種種心靈之聲就會跳出來阻止。

「這麼做不會比較好。」

「就用你爸媽對你的方式就好,何必麻煩呢!」

「大家都這樣做,跟大家一樣就好啊!」

「萬一這麼做,孩子的未來很糟怎麼辦?」

先不思考身邊的人怎麼想、怎麼做,光是不斷地被自己唱衰、質疑、否定就夠我們受的了。這時,如果能提醒自己,要好好花時間把自己的教養目標想清楚,讓自己站穩腳步,試著跟內心的心靈之聲對抗,之後也才有力氣跟身邊的親人們繼續奮鬥。 

我發現,唯有把自己想清楚,才能抵抗所有內在與外在的聲音。當我們為人父母的站穩了,孩子也才能在教養一致的環境下安穩成長。當然,還要記得,自己說的話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孩子的心靈之聲,如果不希望孩子經歷太多我們受過的苦,跟孩子互動時,記得提醒自己,少說點負面的,多說點正面的,趁孩子還小,多給點正面力量,讓他的心底扎下穩穩根,往後致使他搖擺的心靈之聲小點,孩子應該就能放膽去享受屬於他自己那無可限量的人生。

寄件者 新時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y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