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萬物究竟是什麼所構成的?」關於這個疑問各處擁有明的地區的人們都很早就想過了。但它們與古希臘不同,每個地區不同解答都可以看出當地不同的民族個性,因而十分有趣。

印度:在紀錄佛陀教誨的佛經中也有出現的哲學家阿耆多翅舍欽婆羅(Ajita Kesakambala)主張「構成『存在』的是地、水、火、風,除此四大之外別無他物」。如果他與佛陀身處同樣時代,那他就是西元前五世紀的人,或許與恩培多克勒的時代相重疊。這樣看來,即使相隔兩地,也會想法相似的人呀。

不過這位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好長!)在佛經中被視為「拙劣的思想家」,而後來印度哲學中構成生物(不是萬物)的元素變成「地、水、火、風、苦、樂、靈魂、虛空、得、失、生、死」十二種類,看來印度文明還是重視宗教大於科學。我個人覺得將「苦樂」當作人類(也是生物呀)的要素,這個概念其實說得滿對的呢。

中國與印度自古以來就有文化交流(像唐三藏與孫悟空的故事那樣),因此元素論的發展也有些類似。但是因為「印度文化中的曖昧的觀念,而中國文化則喜歡研究直觀」之故,所以二者最終還是有不同之處中國形成了至今仍保留著的世間由「木、火、土、金、水」五種要素所構成的五行思想雖然不是一種科學,但卻作為哲學反應在生活習慣上。例如「在屋子南方以屬火的紅色飾品裝飾,能帶來好運」的風水基於此。但是五行思想被過體系化,因而沒有朝著原子論的方向去發展。

另外,被視為古希臘「直系」傳承的文明,實際上並非歐洲而是伊斯蘭社會。古希臘所留下的許多書卷都被伊斯蘭各國所活用,但這些國家的神學力量後來越來越強,因此離德謨克利特所倡導的科學論也越來越遠。

 

五行思想的例子 

 

五行思想是將世間各種事物現象分成五大類、群組化並訂立彼此關聯的思想。像東西南北或春夏秋冬這樣只有分成四分的東西,還是可以加進第五項要素,或許就是五行思想的深奧之處,也因此才會至今不衰吧,這簡直就像撲克牌的鬼牌一樣(大概)。

 

五行

五色

五方

西

五季

長夏

五聲

五志

五覺

五味

五事

五常

五行思想的例子

 

要怎樣在日常生活當中活用這種思想呢?基本上它重視的是縱軸的排列,彼此的關聯就像是這樣:「在春天吃初物(譯註:當季第一批食材,日本人相信可以滋補延年)時,要向東微笑(歡喜)地吃,福氣就會旺旺來~」但是也不能都走縱軸系列,偶爾也要加上一點其他列的要素比較好……像是這樣能夠提供建議的部份其實才是它的重點。五行思想關係著算命師的生意,也難怪它距離原子論越來越遠了。

~資料來源《世界第一簡單量子論》一書,4月26日出版

9789866363993.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y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