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獸芬 

朋友的國三兒子,自國中生涯以來,因為種種不符合學校與導師標準的事(遲到、翹課、小考不及格)而被記了三十多個警告。多數警告來自於,導師重視全班一致的課業水準,因此三十多個學生,小考成績只訂出一項成績標準-80分,只要不及格,累積三次就是一個警告。據朋友說,如果想要參加高職的甄試,就連半個警告都不行,為此,實在無力供兒子讀私立學校的朋友煩惱到不行。聽到朋友這麼說,我緊張又擔心地問,那麼多警告有辦法可以消掉嗎?

朋友無奈地說,「有方法,但是很複雜。其中一種方法是小考考一百分就可以消掉一個警告;另一種是要乖乖上每一堂課,課後要請任課老師簽名,一整天都簽到名了才能消掉一個警告。可是,我兒子把某些老師惹毛了,他們根本不肯簽名。我只好逼著兒子不准出門打球、不准打電玩,把小考考好。可是他功課不好也不是一兩天的事了,怎麼樣也很難考到一百分,我跟他為了消掉警告一天到晚吵架,我責備他不用心,他卻說他已經盡力了。唉……」眼看著朋友愁雲慘霧,想著那個被逼得無路可走的孩子,我一點忙也幫不上,心情很複雜也很沉重。

在《活著》這本回憶錄裡,我首次對於身為加害者母親的心情有多一些的了解。莫妮卡‧拉屏,一位拿槍在校園瘋狂掃射十四位女同學後飲彈自盡的殺人兇手的母親。當她驚愕地獲知一向不會令她煩心的兒子馬克居然是殺人兇手,而自己成為殺人兇手的母親後,才驚覺自己根本一點也不了解一雙兒女。於是,對孩子的罪惡感、對自己活著的意義的疑惑重重襲來,逼得她不得不追溯自己的成長歷程、誠實檢視自己與孩子們的相處之道。看著書裡的一字一句,令人驚訝的是,身為母親,即使在事發十九年後,她依然無法確定致使兒子成為殺人兇手的真正原因。或可說,她發現自己從未試圖好好了解孩子們。書裡所寫下的懇切的懊悔字句之中,以下這段話最是令人引以為戒:

…我企圖把責任推給社會、推給拋棄他們的父親、推給娜蒂雅交到的壞朋友;可是到頭來,我還是不得不回歸殘酷的結論:要負大部分責任的人是我!回顧這一切,我只看到自己的錯誤和缺失,是我沒有給他們足夠的愛和鼓勵,是我沒有給他們足夠的信心,是我沒有讓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克服一切。……我覺得很自卑、很羞恥,因為,馬克和娜蒂雅選擇減輕痛苦的方式,居然不是向我求助,而是自殺。……」

而最令莫妮卡感到疑惑的是,那個自己眼中成績好、對母親從來沒有任何要求的兒子居然會選擇令人震驚的死亡方式。為了找到答案,她猜想,會不會是因為兒子幼時受到爸爸的家暴而使他有暴力傾向、她踏入那個自己從未主動想探望的兒子的租屋處、她試圖從兒子僅有的兩位朋友那裡探詢兒子的近況,但都不得而知。於是,讀著書的我,暗暗揣想著各種原因。我立即聯想到電影《告白》裡的那個得不到父母關愛、想盡辦法要向母親證明自己的存在的天才學生渡邊修哉的種種作為。那試圖要藉由驚人事件佔據報紙頭版的作為,其冷血的程度簡直毫無人性,令人毛骨悚然。難道,現實與虛幻的兩位主角都只是想證明「自己」的存在而選擇最為人們所注意的方式展現自己?莫非,活著的馬克因為自卑得不知如何是好,既得不到母親關愛又不知如何與女孩們互動,因而鼓起勇氣、拿起槍狠狠地讓自己的母親與世人看見了自己的存在?

  心理學家佛洛姆說,「創造生命,其意義乃是超越自己之為一個受造物的狀態。但,去毀壞生命也同樣是超越它的辦法,是逃避作一個完全被動者那種不可忍受的痛苦的辦法。創造生命,需要某些素質──這些素質是無能者所沒有的。然而,去毀壞生命則只需要一種素質,也就是暴力的應用。無能的人,如果他有一隻手槍、一把刀子,或強壯的手臂,他就可以由毀壞他人之中的生命或自己之中的生命的方式,而超越生命。如此,他向生命復了仇,因為生命拒絕將自己給予他。」

 這一段關於愛死性之所以產生的敘述,似乎證實了我的猜想。那麼,要使人熱愛生命,願意創造生命,又該如何呢?

要在孩子心中發展對生命的愛,最為重要的條件是他同愛生命的人在一起生活。對生命的愛有感染性。它不需要任何語言、文字或解釋,當然更不需關於愛生命的說教。……它可以從整個人或整個團體的氣氛觀察出來,甚於從他們所用以規劃生命的表面原則與規律。發展愛生性性向的必須條件之一:幼兒時期與他人溫暖而深愛的接觸、自由和免於威脅。……」 

或許答案正如佛洛姆所說的,要讓孩子在年幼時就有充足的安全感與愛。知道自己被無條件的接納與信賴,這種安心的感覺能使人願意保持上進心。 

當天,看著憂愁的朋友,我靈機一動順口問了朋友,「你最近一次用好語氣跟兒子說話,是什麼時候?讚美兒子呢?」她頓然語塞,許久才悠悠這樣回答「我看到他就想到那麼多警告還沒消、高職甄試沒譜,自己又不主動積極一點。真是煩都煩死了,語氣怎麼可能好得了?」看來,他們母子倆之間被重重黑雲包圍,因為設定了唯一的一條出路,不但兒子未來的路走窄了,已經被外界環境重重打擊的他,回家也感受不到溫暖與安心感,面對自己與媽媽毫無交集的焦慮,只能陷入無解的境地。

想想莫妮卡的心聲,「如果當初我有給他們足夠的愛和鼓勵,有給他們足夠的信心,有讓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克服一切。」再看看佛洛姆的看法,「給予孩子溫暖與愛、自由和免於威脅」我跟朋友說,讓我們回到愛生性的親子關係的原點,或許就能看清那包圍著的團團黑霧,找到一條多點可能性又寬廣的道路,進而找出面對困境的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y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