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照片ootsuki-photo059.jpg 

by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 大槻義彥

我在61歲上了年紀以前,對各種運動都感到非常地排斥與厭惡。不單如此,凡是從事運動的人我都把他們當笨蛋,對他們始終抱持反感。那時知道的職業棒球隊只有巨人隊而已。像足球之類的運動,則是連職業球隊的名稱都不知道。每年春秋季早稻田大學與應慶義塾大學的「早慶戰」校際比賽,我就從來就沒有給過學生好臉色。在早稻田大學,別的教授都會在早慶戰當天自動停課,就只有我一個人大剌剌地繼續上課,成了全早稻田的公敵。我那時想,為了一堆人滾著球玩就要把重要的課給停掉,這簡直就是豈有此理!?

運動動身體不動腦,換句話說運動不是有點知性的人應該碰的。我當時對此可是深信不疑。這是由於對當時大學的體育社團,常常不唸書只知道玩的風氣所引發的不滿與不信任感吧!對這一切的想法所產生的反思雖然來得晚,但到61歲時終究還是來臨了。人要動動腦也應該要動動身體,這才是像個人,而且人不可能光動腦袋就活得下去。那時十分討厭活動身體的我,用現在的說法就是極端的「代謝肥」。於是,我開始打起周遭人最強迫推銷的運動──「高爾夫」。

但是由於我向來就拒絕活動全身所有關節,因此身體的動作當然都沒辦法做到非常協調。練習打了兩個月後,我的胸口異常的疼痛,睡覺時身體躺下去就爬不起來。一檢查之下竟是肋骨開放性骨折。有了這樣的傷,自然再怎麼使力打球也打不遠。從20幾歲就打高爾夫打到老的朋友和晚輩們知道這件事後都忍不住捧腹大笑。打球時往前揮桿,球卻往後跑,連桿妹都嚇得叫出聲來。一組中年女性球友們也尖聲笑道:「什麼?那位大叔就是大槻教授?不會吧?」

也是因為他們的反應如此,反而激起我平日的好勝之心。「好,我會記住的!」從那天之後我就天天高爾夫從早打到晚,打到肋骨斷、左手脫臼、左腳後跟都腫起來。然而這樣下去根本無法如常地進行學術研究與教育的工作,研究與運動終究無法兩全。於是就在66歲時為了高爾夫,我把大學教授一職給辭了。我自忖,那些從20幾歲起迷高爾夫球至今的單差點好手(single player)(高爾夫球運動,評斷球員球技的好壞是以「差點」計,而單差點「single」即表示18洞以81桿內完成者,要能成為一個真正的single並不容易)。要怎麼樣才能挫挫他們的銳氣呢?有!就把物理學導入高爾夫球!冬季的球場使著球道木桿(fairway woods),草皮枯萎,球怎樣也打不起來,在那兒飄來晃去、滾來滾去……。同行的單差點高手,滿臉惋惜地安慰我:「草皮沒長起來當然打不起來啊,等到春季時自然就會比較好了。」胡扯,哪有你們打得起來,我就打不起來的道理?我一想,是啊,這是球與木桿重心的關係,那我應該去找重心較低的木桿。

「腳下球上的球位擊球時,球容易往左飛,所以要稍微瞄準目標右側!」可是我照著這樣的指示去打,卻意外地失誤。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我開始進行物理學的運算,才瞭解到這都是單差點老先生們的誤解。腳下球上的球位時,也一樣直直地瞄準去打就可以了!

這可不是自誇,從那之後11年,我的技術有了明顯的進步,現在一回合可以打8085桿左右,這完全是物理學的功勞。身體的短處要靠腦袋來補足!自從我將物理學導入高爾夫球後,練習就從此一帆風順。打球需注意的要點,只要能用物理學去理解後,就都不會忘記,待徹底理解後,高爾夫球自然進步快速。即使像我這種身體動作不協調運動白痴型的人,無論球桿的使用方式、球的擺置法、球桿的選擇等等,多半都能夠運用得到物理學的理論。例如說冬天的球道草皮枯萎、球怎麼樣也打不起來時,根本就不需要聽職業級球員的訓,要鍛鍊什麼身體、含著眼淚練習等等,只要買支桿頭厚度較薄的3號木桿就好。

各位怎麼努力都無法開竅的初學者們!各位感歎雄風不再的年長資深球員們!各位認為女生就是不如男生、準備放棄的女性球員們!各位努力準備一腳邁入單差點、打擊能力正旺盛的球員們!希望本書所傳授的物理學式的高爾夫球進步法,能讓各位更進步個一、兩桿。

~《跟著物理學教授3小時學會打高爾夫》新書預定329上市,敬請期待~

跟著物理學教授3小時學會打高夫_封面.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y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