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一句話很樸實的話——Its awful for the ones who are left behind.¬¬——感覺跟這本書很接近。

該怎麼為這本書定位?自傳?一個母親的一生、暴力婚姻的陰影、跛腳的愛情……諸如此類。答案是以上皆是。

作者之一莫妮卡.拉屏是加拿大史上最血腥屠殺慘案兇手的母親。這起校園槍殺事件發生在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六日,馬克.拉屏拎著長槍在蒙特婁工業技術學院瘋狂開槍,令十四名大學生慘死,自己也隨即舉槍自盡。

這是不是一連串校園槍殺事件的首例?我並不清楚,只是每個人大抵在驚駭之餘,想必會不自覺地脫口而出:為什麼?

這也是吸引我想閱讀這本書很大的主因。

馬克為何會作出如此驚世駭俗的事情?這起殺戮是臨時起意還是精心策畫?可能是情殺事件而起的波及無辜效應?抑或是家庭問題衍生的暴力宣洩?

身為馬克母親的莫妮卡也沒有答案,無論是事發當時或是後來的日子甚至她已經有足夠的能力追索,也毫無所獲。

沒有人知道馬克在他短短的一生究竟遭逢什麼樣的挫敗或磨折,迫得他必須以此方式終結生命,還讓許多芳華正熾的少年少女陪葬,套句老生常談,碎裂的不單單只是十四條人命而是十四個家庭!

原來死亡和婚姻一樣殘暴!這個結論好像下得不太好。

父母該不該為孩子的行為負責?我始終認為一旦過了法定年齡,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生命負責,那是自己的責任,與社會、家庭甚至國家都無關。會不會太嚴厲?

這本書其實更大的主題在於莫妮卡如何因為兒子馬克的死亡,開始省思自己的人生,我在其中看到她的自責也看到她企圖把導致兒子衝動殺人再自殘的行為歸咎於始終暴力相向的孩子的父親,除此之外還有信仰,這個曾經讓她服膺服從丈夫、需要犧牲奉獻的宗教,讓她無法勇敢做自己,誤解愛的真諦、婚姻的真義,也為自己殘殺未成形的胚胎而深感罪惡……

只是神自有祂的美意,在她眈溺於兒子惡行悲傷自責之際、女兒也因為憂鬱吸毒而邁向死亡之路後,讓她重拾信心、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漸而有能力探問兒子駭人行徑的背後成因……

儘管一切早已事過境遷,儘管依舊沒有明確的答案,但卻有了輪廓和脈絡,那不再是纏繞心頭的死結,讓她有機會可以原諒自己、幫助別人,也有能力可以接受那十四個家庭的原諒。

一切似乎是不完美中的最完美。

也許活著的人真的比較痛苦,然而誰又能確認死亡就真的比較輕鬆?!

我們透過別人的經驗(這裡當然指的是莫妮卡),希望可以讓自己更懂淂如何生活、避免錯誤,然而真要與其正面交鋒,是否真的能一路跌跌撞撞,最後還是走回了所謂的正軌?

我也沒有答案,只能祈求生活可以安穩一些、日子可以太平一點,當考驗來臨時,自己能夠堅強一點、步子可以踏穩一些,而那些需要解答或者無解的人生課題,就留待給時間篩釋,期間我只要持續呼吸的運動(又套用了別人的詞)就好。

我甚至也不敢祈求自己能夠如那十四位同學的部分父母,可以將心比心地諒解莫妮卡。恨一個人需要耗盡多大的力量,也就需要同樣的力量才能原諒一個人,而我無論掩卷之前還是之後,關於愛恨以及原諒早已精疲力竭。

活著-封面.jpg  

~by 俞伶 

原文網址:http://cyuling.pixnet.net/blog/post/27852293#comment-3045053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y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