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裡想自己試試看,卻因為能力不足而無法如願;或是自己原本想做的事遭受父母阻止,無法順利完成。過程中,孩子雖然試圖讓自己不在意,卻發現那不甘願的心情仍舊無法消除。由於年幼的孩子還不善於用最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他們的懊悔。

      尤其是一歲半到三歲左右的自立期兒童,會以鬧脾氣的方式來宣洩這種挫折感。他們緊握拳頭、面紅耳赤、尖叫、大哭、流淚、跺腳,甚至是躺在地上揮動手腳,他們就是要用全身的力氣來表達這種光是靠放聲哭泣無法平復的心情,試圖讓自己心裡能平衡。

      等過了自立期後,他們就能漸漸學會等待、慢慢學會用語言表達心情,也學會冷靜地以哭來傳達,那時慢慢地就會朝向最理想的狀況發展。不過,即使孩子沒能在三歲過後就達到上述理想狀態,每個孩子的狀況不同,等年紀稍長也是可能的。要提醒父母的是,那些已經在「不准孩子哭的教育法」下養成壓抑情緒習慣的孩子,將來要學會好好表達情緒,將難上加難。

     我們常聽到的「抓狂」,它和鬧脾氣是一樣的。最近聽說連會抓狂的老人都增加了,所以就算有會抓狂的父母,那也不足為奇。

     如果你是那種偶爾會在生氣時找孩子出氣的父母,那就恭喜你了。因為這樣的你可以充分瞭解孩子鬧脾氣時的心理,轉個念後也比較容易抱持同理心地對孩子說: 「我們是同一國的,我們一起跟發脾氣說再見吧。」

     我常聽說,有不少父母只因為不曉得如何處理孩子鬧脾氣的狀況,就對於告訴孩子「說出正確的NO是可以被接受的」這件事上感到躊躇不前。其實,只要瞭解孩子鬧脾氣的原因和因應方法,事情就可以順利發展,而且最終可以達到彼此都能接受的狀態。

    正在學習如何自立的孩子,總會在碰到困難就會舉手投降,總會因為無法自己踩穩腳步而跌倒。但是為人父母或師長者一定要知道,其實,鬧脾氣中的孩子是在大聲吶喊:「我已經失控了,快點幫幫我啊!」

    只要瞭解這一點,父母應該扮演的角色就很清楚了,也不會一起和在其中有情緒了。

    父母應該做的,就是支持孩子,讓孩子那即將倒下的自立心能夠重新振奮起來。

    不過,這其中的分寸拿捏還是要視孩子的個性、狀況來決定如何去做,因為有些時候,只要在一旁微笑看著,表達同理孩子感到挫折的心(用眼神和言語來擁抱孩子),等孩子徹底發完一頓脾氣後,就能活力充沛地重新站起來了。

    不過,大部分的孩子還是需要父母的擁抱,他們需要藉由在父母的身體上磨蹭來將那些懊悔的情緒擦拭掉後,才能重新站起來。

    話又說回來,孩子無法順利說出自己的挫折感與不甘願的心情時,其實他們是很希望有人能幫助他們的。

 只是有時當有人伸出手,他們就會將別人的手撥開,彷彿在說:「不要你管!」但請注意,事實上他們內心想的卻是:「雖然我說不要你管,可是請不要不管我哦。」如果你把這些表面上的話或是行為當真,而鬆開擁抱的手,孩子又發更大的脾氣時,就可以了解這只是發洩情緒的舉動而已,千萬不要當真。

      所謂的脾氣,就像是要斬斷無法如願以償的眷戀時所發的牢騷。因此,只要徹底發完脾氣後,孩子就能回到平常的自己,而變得更容易聽話了。在發完脾氣後,如果孩子能像俗話常說的「一會兒哭、一會兒笑」一樣展露可愛的笑容時,那就再好不過了。

    我們對於發脾氣的孩子,總是會以「前一分鐘還像個天使一樣」來形容。但是,縱使孩子正在鬧脾氣,他們依然是天使。如果只因為不瞭解要如何處理孩子鬧脾氣的狀況而束手無策,那麼我們就不可能有餘裕在一旁守護孩子的成長了。

本文作者簡介

阿部秀雄

他以多年在幼教界的經歷獨創了一種可以讓親子心靈緊密相連的體貼諮商法,並因此成為育兒諮商的第一把交椅,並為親子帶來幸福。目前擔任日本抱抱法協會名譽會長、療癒式育兒網路代表。著作有相互傳達「我愛你」的育兒法》、《耍脾氣教育法的建議(以上中央法規出版),親子一定會幸福的「抱抱法」(新紀元社出版),讓媽媽的焦躁變成微笑的魔法育兒諮商KANZEN出版)等。

做孩子的心靈捕手_封面.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y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