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ame.png 

幾年前在日本遊學的時候,我認識了一位叫做まき的年輕女孩,她是住在我們樓下的同學つる的堂弟的女朋友,據說,他們家在大阪經營補習班,為了繼承家業(加上她也喜歡教學),她特地去上了心理學等課程,希望能藉此更加親近、了解學生。

我記得,那晚,她來つる家時已是晚上八、九點的時間,つる打了電話上來問我與室友還有另一名住在我們樓上、同樣來自台灣的同學——珊——要不要一起下樓到他房間聊天。

之前室友跟珊為了辦手機的事已跟まき見過一次面,她們說まき是個很爽朗、健談的女生。

我反正待在房間也是無聊,所以索性跟著下樓。

 まき曾經去英國遊過學,加上男朋友又是個台灣人,所以大夥在跟まき溝通時一會兒用英文,一會兒用中文,一會兒又用日文,不過大多時候都是使用英文。

因為まき的中文並不好,很多時候都只是聽得懂卻不會說,至於我跟室友雖能用日文與她溝通,但つる與珊卻略微吃力(因為まき講日文的速度很快,而且還有頗重的大阪腔……)。

於是,我們就選擇了大家都較能了解、使用的英文。

我跟まき就只有聊過這2個多小時的天,但是有一天つる卻跟我說,まき她認為我是聽覺型的人。

「聽覺型的人?那是什麼?」我不解的抬頭問。

冬日的正午,暖洋洋的陽光撒落一地,我跟高大的つる走在前往語言學校的路上,邊走邊聊著。

一旁的つる緩緩地吐出一口輕煙後說:

まき說,在心理學上人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視覺型、聽覺型跟感覺型的。而妳是聽覺型的,妳的室友是視覺型的,至於珊則是感覺型的。至於她到底是怎麼分析出來的,我也不知道。

當時我覺得很有趣,因為我跟まき也才不過見面2小時而已,不知道她是怎麼看出來的?

若說是用淺詞用句吧!當時可是三種語言交雜的混亂狀態,別說什麼慎選字詞了,就是一句話,大夥也都是說得零零落落、殘破不堪。

直到後來看到千葉英介所著的《看見真正的自己——運用NLP實現精彩人生》才知道,原來,要「看透」一個人可以這麼簡單

 

我們透過五感,來認識周遭的世界。這五感分別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

在你的四周看見了什麼景象?

聽到了什麼聲音?

感覺到什麼氣味、味道、觸感?

人會將五感所接收到的資訊傳送到大腦,並透過語言為這些資訊下定義。至於該如何下定義,以及會因此產生什麼樣的行動與反應,則完全視個人情況而出現不同的模式。

替自己經歷過的事件下定義,或是藉助以往的經驗思考,這種看待事物的角度與觀點也可稱之為「框架」(frame)或「過濾」(filter)。

 

NLP將這種以人類五感為背景的神經理論構造稱之為「表象系統」。

表象系統由於包含了視覺(visual)、聽覺(auditory),以及將嗅覺、味覺、觸覺統稱的身體感覺(kinesthetic),所以又經常以頭字母「VAK」略稱。

距今2000年前的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得曾說過,人類的感覺基本上分為五種系統,透過這五感(表象系統),心靈便能從外在世界的徵兆中獲得資訊。

人類雖然具備表象系統中VAK的所有能力,但每個人慣用的表象系統類型卻互有差異。

對於經常以視覺(V)掌握並傳送資訊的這類人來說,比起其他表象系統(聽覺或身體感覺),會更優先選擇使用視覺。就好像右撇子的人很自然地會使用右手做事一樣。

 

舉例來說,當提到「咖啡」這個詞時,首先你聯想到的是什麼呢?

不需加以思考,直接說出最先浮上你腦海的景象、臉孔,或者是聽到的聲音、氣味與味道,甚至身體的感覺或情緒等。這裡我們就以三個不同的人為例。

 

A 最先聯想到的是咖啡廳的招牌。腦中浮現了咖啡壺形狀的招牌景象。

B 最先聯想到咖啡廳的菜單。如招牌咖啡、美式咖啡,其他單一口味咖啡

  等等詞 。

C 苦澀的味道一瞬間在口中擴散。

 

透過「咖啡」這一個詞,來分析上述三人的不同聯想方式。

A馬上使用到視覺,看到了招牌的圖案,這是他對咖啡這個東西的認知方式。B運用唸出文字的方式,透過聽覺認知。C則是靠感受味道的方式,也就是身體感覺。

此外,即使是類似閱讀書籍或文字的行為,也有人是靠朗誦內文加以理解,所以必須歸類為使用聽覺的類型。

就像上述的例子,人使用不同的表象系統做出體驗,並記憶起。

 

類似A這種視覺型的人,對於經驗會立刻以圖片或影像加以認知。而B這種聽覺型的人,則會以聲音或文字、或者邏輯加以認知。C這種身體感覺型的人,則會優先運用味道、香味、身體的感覺來產生經驗。

根據每個人優先使用的表象系統不同,可區分為視覺型(V)、聽覺型(A),以及身體感覺型(K)三大類。

本來每個人都具備有VAK的所有能力,這裡只是以使用的頻繁程度來進行分類,而不管屬於何者都沒有優或劣的區分。

這種表象系統也能做為與他人迅速建立信賴關係的工具。

只要明瞭對方優先使用的表象系統,便能以言語或肢體動作配合對方的表象系統進行溝通。當雙方的表象系統優先順序有著極大的差異時,反而更可以回歸到溝通的本身。……

……溝通模式只要透過發掘對方慣用的表象系統就能大致掌握。尤其是想要跟第一次見面的人建立信任關係時,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與對方相同的表象系統。這麼一來對方必然會信賴你,能無所障礙地進行溝通。

 

‧視覺型的人

 

經常使用「注視」、「看見」、「觀察」等詞彙。會討論經驗中的顏色,表現方式多采多姿。敘述事物時栩栩如生彷彿一幅畫。

 

‧聽覺型的人

 

使用「聆聽」、「思考」、「理解」等詞彙,有邏輯思考的傾向,也會以聽覺輔助閱讀。讀書時除了以視覺閱讀文字外,還會在腦中加以默念,利用邏輯思考能力掌握事物。

 

‧身體感覺型的人

 

經常使用「感覺」、「抓得到話題主旨」、「掌握」等與感覺相關的詞彙,或有以動作表達的傾向。

除說話方式外,肢體動作,尤其是手部的動作,都能用來判讀對方的表象系統。

 

‧視覺型的人

 

手掌朝下垂落於身體前方,動作就好像那裡有什麼東西可以碰觸一樣。

或者是將手掌朝向發言者,在雙方面前以手勢比劃景象或事物的模樣。

視線的高度通常比較偏上。

 

‧聽覺型的人

 

經常交叉雙臂,或是以單手抵住耳邊、在耳朵旁單手手掌做旋轉狀等。

動作就好像在那裡有發出什麼聲音,或是正在聆聽某人說話的樣子。

視線的高度適中,經常往耳朵的方向移動。

 

‧身體感覺型的人

 

手掌習慣朝上或朝發言者,還會對準發言者轉自己的手。或者是交談時喜歡以身體為中心拍打單手或雙手。很難在說話時身體的一部分甚至整個身體不動。

舉例來說,在開口說話前經常會重新端正坐姿的人,大多屬於這種類型。他們的視線高度通常偏下。

在與他人交談時,不妨仔細觀察上述要點

 

看見真正的自己 封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y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