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文引用自CYCformula

 

網址:http://blog.sina.com.tw/yalcinchen/trackback.php?pbgid=39383&entryid=589982

 

特此致謝~

恐怖的食品添加物.jpg 

 

 

最近我閱讀一本探討食品添加物背後內幕的書籍,名為《恐怖的食品添加物》。這本書的作者安部司,在日本享有「食品添加物之神」的美譽;由於過去出身化學系,加上多年任職於食品添加物公司的經歷,使得他對於當前世界上的一千多種食品添加物瞭若指掌。

 

 這樣一位專業人士所描寫出來的真相,不但極為詳細,用「狗血淋頭」來形容也不為過。

 

 比如:一般加在咖啡裡的「奶油球」,其實是水、沙拉油及添加物製成的「東西」;為了健康而購買看來自然清新、「零負擔」的蔬果沙拉,早已浸泡在「殺菌劑游泳池」裡消毒過好幾次;農會販售的「古法、手工製造醃漬食品」,竟然是加了「白色粉末」做出來的,連工作人員自己都不敢吃;美味可口的「肉丸子」,是準備丟棄的「肉屑」利用大量添加物使其重生……

 

 

 

 你過去或許會認為,食品添加物的運用,應該是讓味道或色澤上面的改善吧?而且,既然是政府核可的食品添加物,假如真有問題,早該被禁用,總不可能出現在市面上吧?

 

 不過,透過安部司的介紹,你將會發現:食品添加物的功能,簡直堪稱魔術,遠超乎你的想像--不僅能讓食物美化,甚至可以無中生有!同時,你必須開始思考的是:假如生活充斥著這麼多添加物,個別來看雖無疑慮(都是一種種分別進行測試而核可的),但經過複雜的生物化學作用,是否在體內會產生什麼危害?

 

 在如此知識爆炸的時代,且不談非洲、大洋洲等偏遠封閉的部落,就以台灣來看,當山區小學都開始採用遠距教學,抑或有線電視網早已佈滿各地鄉鎮的情況,我想:真的很少人苦於缺乏資訊了;現在比較嚴重的問題,反而是資訊太多、無所適從。然而,對於食物,這些每個人每天都必須吃下去的東西,我們到底知道了多少事實?

 

 以我這個美食甜點愛好者來說吧!大學二年級開始,懂得享受「吃」之後,走進去過、品嚐過的海內外餐廳小吃店,大概也有幾千家了;或者,從超市、商店外帶回家,給自己或家人慢慢享用的食物,應該也不下數百種,但這麼多食物所誕生出來的廚房、工廠等場所,還有它們的烹調製造過程,卻鮮少是我親眼看到,而這就是引發疑慮的關鍵。

 

 如果我們以信任的角度來看,所有餐飲業或食品製造業者都能設身處地為人們著想,不管必須耗費心血來研發製造,希望所有人都可以吃到最安心、最美味的食物,那再棒也不過了!

 

 然而,業者自己當然要過活,並支撐店面繼續營運,所以,即使為了大家安心又美味,卻也不可能置生產、管銷等成本於度外,他們一定要取得某個平衡點,這時便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食物售價當然要便宜,才能吸引購買,這樣一來,他們自己所負擔的成本也要夠低。當然,我們不能妄加批判其食材有問題,但必然有某個預算上限(除非真的「有管道」能壓低此部份),例如:你不可能期待只花兩三百元,就吃到和牛火鍋;或在十元麵包店裡,買到塗有鵝肝醬的麵包口味吧?

 

 否則,就是基於時間、人事等考量,必須選擇能彌補這些不足的作法,這時,業者會增加大量的添加物以達目的,是可想而知的了。且添加的細節、份量,往往不會公開標示。

 

 第二種,維持理想的食物品質,包括了上選的食材、豐富的營養、細膩的製法、老練的師傅、漫長的工時等;這些食物,不能說完全不含添加物,但會基於前述的幾點原則,而盡可能減低用量。

 

 當然,這種食物也有缺點:滿足品質的背後,表示成本的增加,因此食物定價無法太低廉,對業者來說,要有犧牲銷售量的心理準備(例如:某些靠老麵好幾天才自然發酵完成的麵包,某些純古法釀造出來的調味醬料,或合乎檢驗標準的有機蔬果等);或者,設法在其他環節(如:行銷、物流)降低開銷(例如:某些無店鋪通路的營養食品)。

 

 不過,雖然這本書提到不少,許多消費者看不見的、未被告知的黑暗面;但作者也強調:不是要恐嚇我們,絕不能吃任何有添加物的食物(因為在這個工商社會型態下,食物不可能都不用食品添加物),而是:我們平常購買食物的同時,在考量到價格、口味之餘,是否應該多加留意,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負起更多的責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y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