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獸芬 

曾經有位朋友相當困擾地提起,自己每天晚上都要看著聯絡簿裡的「貴家長,貴子弟.......」修理孩子,然而孩子並沒有因為媽媽修理而變乖,反倒是不斷地讓聯絡簿裡有更多的「貴家長」。對於孩子的不受管教以及每天聯絡簿所帶來的壓力,她感到不知所措。當時,我直覺地問她說:「那你有沒有問問孩子聯絡簿裡寫的情況,問問他對於被老師那樣寫有什麼想法?」她說沒想過,但老師寫的絕對錯不了。我說:「那萬一老師誤會了,而孩子又沒有機會為自己辯白,那就這樣被處罰,豈不是太冤枉了?」

連著兩天去參加學校的家長日,有兩位媽媽讓我印象深刻。其中一位媽媽對於聯絡簿上各種印章的意義很是關心,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孩子每天被蓋很多的印章到底是代表孩子表現很好還是表現很差。當老師說,印章是各科老師蓋的,蓋上印章表示孩子表現優良。老師話語剛落下,那位媽媽立刻用很不可思議的語氣說道:「怎麼可能?他那麼皮!怎麼可能會乖?我都覺得小孩在騙我!他還說我都不相信他!」

另外一位媽媽則很深切地希望老師把做家事列為作業之一,據她說,因為這樣她就可以拿著聯絡簿逼孩子乖乖做家事。

以我看,聯絡簿,真是個引發親子紛爭的好媒介。聯絡簿,真可媲美古時皇帝的聖旨啊!

回首我們受教育的過程中,獎勵與懲罰的手段從不曾缺席過。我一直沒弄懂,當學生時,物理的分數為什麼不曾因為多被打了幾下而見起色?那看來頑劣不受教導的同學,為什麼不曾因為師長們重重的打罵而有所改變?學校設立了各式獎項,為什麼不能讓人人即使在沒有獎勵的情況下,都願意努力繼續做下去?

這個疑問直到我了解「習得的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這個實驗心理學上的心理學專有名詞後,終於有了一些了解。

關於實驗,大家可以看看維基百科「習得性無助這一項。

實驗中無論怎麼努力都屢次受到電擊的狗,即使明明看到其他的狗有因應的辦法離開了困境,它卻因為徹底放棄相信有其他可能性而對於求生變得消極甚至自願自取滅亡。是那個無助感,是那個毫無希望的感覺讓它放棄了自己,放棄了求生存的本能。

換到現實生活中來看,當我們不斷地處罰孩子時,只是不斷地放大孩子不達標準的那些行為。這件事做不好,處罰。那件事做不好,被責罵。當人們透過這些經驗學習到了「習得的無助」時,就只能放棄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的能力。因為他們將會認為事情是不可能改變的,人們對於他的評價是難以有翻轉的餘地的,於是消極思考的種子因而種下,一輩子難以翻身。

人外顯於外的行為猶如冰山一角,我們往往盡全力想要矯正那屬於冰山一角的所謂錯誤的行為,卻忘了深入追究引發行為的真正原因。不試圖從內而外去了解,硬要改變那外顯行為,這樣想來豈不是緣木求魚嗎?

心理大師佛洛姆說:「愛是一種喚起愛的能力。

如果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為,身為大人的我們能改用正向的方式,用愛 、用關懷細細聆聽孩子的心聲,解開那冰山下的巨大謎題,那麼我相信,孩子在他未來的人生當中就能用正向積極的方式去面對他自己的人生難題。但是,我相信我們都有個共通的難題,就是不知道該怎麼用正面的方式看待孩子的行為。本吉圓子老師在《愛無敵──給孩子滿滿的愛,孩子就會改變》裡就曾明確地點出這個問題的核心:「許多為育兒教養而煩惱的父母們,大多有個共通點,那就是他們在幼時缺乏被父母疼愛的記憶。因此,才會不了解該如何去疼愛孩子。」我覺得問題的解決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放下標準,放下情緒,用重新疼愛幼小自己的方式來疼愛孩子,用孩子的眼光來看待孩子所遭遇的問題,這樣我們的生命不但將能更圓滿,與孩子的關係將會更親密。

下次拿到聯絡簿時,希望各位爸媽能深呼吸一口氣換個心情跟孩子聊聊天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ym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